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山东化企遇发展瓶颈 面临艰难转型
山东化企遇发展瓶颈 面临艰难转型
  • www.chemmade.com
  • 2013-10-21 09:48:27
  • 中国化工制造网
  •     “全行业价格下降,在今年6、7月份已经触底,现正逐步企稳,并有所回升。”中国化工情报信息协会副秘书长祝昉表示,但行业内产能过剩问题暂时还无法缓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尚需时日,行业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已经触底的化工行业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业内企业亦是各有所思。从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海化”)、山东石大胜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石大胜华”)、山东金河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河实业”)等化工鲁企了解到,业内企业有的艰难静待行业好转;有的适度进行了产业延伸;有的则彻底转型,投向热门的房地产、养老等产业。
       
        产销回暖
       
        “房地产业的‘金九银十’使玻璃需求向好,全国玻璃主要市场轮番涨价。”山东海化办公室副经理刘鹏表示,在供应减少与需求增加的双重利好下,纯碱市场最近表现不俗,价格得以突破盈亏线,厂家开始盈利。预计未来将缓慢回升。
       
        自8月以来,纯碱市场价格一路上扬。数据显示,轻质纯碱从8月1日的1328元/吨攀至目前的1478元/吨以上,涨幅达11.32%;重质纯碱的表现更为突出,价格从1347元/吨涨至1555元/吨,涨幅超过15%。随着纯碱的涨价,上游原盐在10月跟涨,下游烧碱的价格也得到了成本支撑。国庆7天,山东海化集团累计生产纯碱4.6万吨,销售5.1万吨,平均日产比以往多300余吨。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亏损企业有4529家,同比增加1.7%,亏损面为16.1%,较今年前5个月有所回落,亏损企业亏损额为719.2亿元,同比下降18.4%。“下游需求虽有所回升,但幅度不大。”祝昉表示,市场需求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纯碱、烧碱等大宗化工产品市场容量变得稳定,扩张难度加大,而专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量小质高的产品正成为市场需求增长的主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引领市场需求的主要方向。
       
        艰难转型
       
        “山东海化对这样的行情早有预见。”刘鹏表示,中海油集团并购山东海化之初,就已与山东省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山东海化依托中海油集团投资150多亿元布局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有望3年内建成投产。
       
        与山东海化进行产业延伸相比,以化工产业起家的金河实业的转型更加大胆。金河实业副总裁丁春仁表示,公司斥巨资承包了磁山省级地质公园核心地带,准备打造一个以温泉为特色,集养生、文化、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化社区,包括温泉度假区、颐生国际敬老区、仙水生态区、半山观海区、阴主文化区、风景名胜区等六大板块。
       
        丁春仁认为,相比如今化工产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养老产业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朝阳产业,公司进行此举扩张,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
       
        “必须得坚持,我们会依靠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适度调整进行应对。”石大胜华高级主任工程师孙景辉表示,石大胜华的特长是基础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其他行业一无所知,转型的风险太高,不敢贸然尝试。
       
        后市未卜
       
        尽管行业暂现回暖,但业内企业对后市仍十分谨慎。刘鹏表示,产能过剩是当前行业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目前一些过剩企业处于“被开工”的境地,特别是一些新投产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开工亏损,不开工更亏损,处境艰难,前途莫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烧碱装置平均利用率约为75%;纯碱装置平均利用率接近85%;而聚氯乙烯只有60%;甲醇更低,不足60%。
       
        “产能过剩矛盾激化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祝昉认为,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应坚持市场化原则,以结构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动行业内兼并重组,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
       
        “化工行业彻底好转需要多久尚不明朗,业内企业应积极进行转型升级。”祝昉预计,下半年基础化学原料市场总体弱势的局面难有根本性改变,但会略好于上半年。其中,纯碱、烧碱市场将继续深度调整;有机原料市场大体平稳,可能出现震荡走势,大体偏弱;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市场整体上将继续保持平稳,稳中趋升。
  • 文章关键词: 山东化工企业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