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探索符合发展中国家特色能源转型道路
探索符合发展中国家特色能源转型道路
  • www.chemmade.com
  • 2021-08-20 15:44:31
  • 21世纪经济报道
  •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同时,在会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即中国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8月16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如期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能源革命战略是在当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而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则为我国能源革命赋予了更多的使命。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碳中和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行动目标,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更加严厉的碳排放政策。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提出,丰富了我国能源革命战略的内涵,要求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获得竞争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要加速国内能源转型升级推动绿色革命,尽快实现碳中和目标。

      由于我国当前还处于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此次能源转型并没有太多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必须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型道路。作为当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背后对资源的高依赖性和环境约束下对化石能源的强制性脱钩仍然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几十年要实现跨越式的深度能源转型,无论是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来看,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能源转型是遵循经济增长理论完成的自发性转型,主阵地主要在发达国家,而且转型也并没有脱离化石能源的范畴。相反,当前世界面临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是由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过度能源消耗造成生态的严重破坏,人类面临不得不改变的困境而形成的被动转型。其本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能源替代,而是要通过颠覆性技术突破完成对大自然的生态补偿,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次转型的时间更短、要求更高、挑战也更大。

      可以想象,中国的能源革命将面临两大未来场景。其一是能源清洁化、去碳化;其二是能源互联化、智慧化。

      首先,本轮能源转型的基本路线是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用更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进行替代。一方面,降低化石能源需求可以提升我国的能源自给率,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有效规避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经济冲击,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给传统的能源系统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推动现有能源系统的平稳升级,保障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其次,技术创新引领的能源数字化转型是本轮能源转型成功的关键。在当前工业4.0的浪潮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推动能源系统向多能互联、智慧能源的全新能源形式转变。

      这两大场景下的能源革命需要我国从四个发起端同时发力,实现对未来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可持续现代能源体系的有力支撑。

      从供给侧,健全顶层设计,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油气产业提质增效、推动电力市场改革;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输送通道规划,实现能源配置的分布式和智能化,打造多元供应体系;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溢价,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和商业化推广。

      从需求侧,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耗能产品的比例,抑制不合理需求;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用能模式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践行绿色消费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从技术侧,加大研发力度,重视能源颠覆性技术对重塑能源结构、推动能源革命的引导作用;加强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技术创新投资;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发展能源互联的新业态,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能源智能协同模式创新、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等,打造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网络。

      从体制侧,加快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让更加灵活的市场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能源法制法规体系,全面加强能源行业法治建设;理顺能源行业竞争机制,在能源重点领域适度放开竞争性业务,鼓励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

      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过程中实现第三次能源转型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是我国能源产业的重大契机。我国要探索出符合发展中国家特色能源转型道路,既要确保如期完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又要在全球能源转型道路上取得突破,争取主导地位。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能源储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