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未来国内煤制乙二醇生存发展将遭重大挫折
未来国内煤制乙二醇生存发展将遭重大挫折
  • www.chemmade.com
  • 2016-02-18 09:34:44
  • 中国投资咨询网
  • 曾经是新型煤化工“龙头”之一的煤制乙二醇,眼下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2015年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给整个煤制乙二醇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使煤制乙二醇对乙烯法乙二醇的成本优势几乎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由雾霾问题引发的公众对煤化工环保争议日趋激烈,导致国家一系列相关产业政策出现收紧态势。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历经数年,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开开停停始终没能顺利达产达标。煤制乙二醇的明天究竟会怎样?种种难以预料的迹象不禁让业界开始用充满疑虑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一昔日的新型煤化工。


    虽然目前业界已不太看好煤制乙二醇,但也有不少依旧看好其发展前景的业内人士表示乐观。


    煤制乙二醇前途暗淡


    内蒙古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表示,按照综合成本测算,煤制乙二醇只有原油价格在80美元/桶以上时才能具有与乙烯法的竞争优势。尽管国内的煤制乙二醇项目多以价格较低的褐煤为原料,且项目业主多是大型煤炭企业转型,但煤制乙二醇装置前期投入较大,且技术并未完全成熟,不能满负荷运行,设备折旧费用高,削弱了其成本优势。如果市场人士所预测的近2年内油价将徘徊在70~80美元/桶成真,而煤炭价格却企稳回升,那么未来国内煤制乙二醇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都将遭遇重大挫折。


    目前困扰煤制乙二醇的主要技术瓶颈是杂质含量及产品紫外透光率等指标,这些指标还不能完全达到聚酯级的要求。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煤制乙二醇的销售市场只能是乙二醇下游市场10%的树脂、防冻液等低端市场。


    延长石油集团表示,由于质量不能达到聚酯标准,煤制乙二醇只能与石油制乙二醇低比例掺混使用。如果不能顺利进入聚酯市场,煤制乙二醇可以说完全没有市场前景,其与乙烯法相比所谓的成本优势也毫无意义。


    中国化学理事会表示,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中国服装出口已经并将继续面临较大压力,聚酯需求增速也将因此放缓,而价格也会继续下移,最终将导致乙二醇价跌量减,压缩相关企业利润空间。


    就煤制乙二醇技术不完全成熟和产业化项目推广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化工学院专家指出:其一是催化剂问题,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已开发出的催化剂,存在着命短、贵金属组分含量与反应过程中热点控制难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是最终产品能否达到聚酯级还有待验证;其三是尚无准确的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估,竞争力到底有多大也需审慎检验。所以未来产业发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试验,不宜大规模全力推进,重点是搞好项目示范。


    中国石油兰州化工研究中心认为,未来预期较好的依据主要是国内供应缺口大。2015年我国乙二醇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500万吨,而两种工艺路线实际产量仅为660万吨,缺口840万吨,自给率不足50%。未来几年,乙二醇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局面短期内很难发生转变。


    河南能化集团洛阳公司透露,乙烯法的冲击的确存在,但从国内来看,石脑油路线一体化装置未来几年内新增产能十分有限,市场投放量不会很大。据统计,2014~2015年,国内乙烯法仅有约130万吨乙二醇的装置投入运行,而煤制乙二醇新增产能将达到400万吨,是其3倍之多。同时,国外尤其是中东地区的乙烯法乙二醇,受到运费及我国关税等贸易政策措施的制约,其进入中国的价格未必具有绝对优势。此外,尽管乙二醇价格跳水,乙烯法步步紧逼,但眼下煤制乙二醇仍有500元/吨的毛利可图。长远看来,全球经济滞胀格局必定会扭转,石油价格随着宏观经济的复苏攀上80美元/桶,恢复经济常态是大势所趋,届时煤制乙二醇可以逐步替代进口,迎来黄金发展期。


    一直在扩张产能的丹化科技公司对煤制乙二醇的市场前景相当看好。认为,国内富煤缺油少气,原油资源相对短缺,而且国际油价也不可能一直下跌,长期来看油价是要看涨的,在此背景下,煤制乙二醇作为石化振兴规划当中的重点扶持项目,未来市场潜力将会随着油价的上涨逐渐显现出来。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和国家“973”计划支持下,该所已经开发出了包含新型高效低成本催化剂、技术及全新工艺技术流程等在内的一整套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二代煤制乙二醇技术。相较于一代技术,二代煤制乙二醇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工艺流程,实现了催化剂贵金属负载量的降低和有毒金属的替代,催化剂性能和寿命有了较大提升,成本大幅度降低,技术的环保性也大为提高。

  • 文章关键词: 煤制乙二醇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