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内成品油消费低迷 市场过剩成定局
国内成品油消费低迷 市场过剩成定局
  • www.chemmade.com
  • 2015-12-11 13:56:24
  • 中国化工报
  • 这两年,注定成了石油“走麦城”的日子。自2008年国际油价达到147美元/桶的巅峰,其后便开始“跌跌”不休,一个“跌”字几乎成了这些年国际油价的“关键词”,并时常占据各大媒体财经栏目的重要位置。12月8日,国际原油价格继续走跌,WTI 1月油价跌破37元/桶关口,跌至36.8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跌至40.11美元/桶,创下近7年来新低。这是市场对欧佩克上周五会议未设定产量上限的反应,是市场预期石油供应将持续增长、油价继续承压的结果。

     

    在全球原油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国内成品油消费市场一直处于低迷态势,过剩几成定局。

     

    一方面,汽油消费增速回落。12月7日,随着雾霾的持续加重,北京市终于发出了首张雾霾“红牌”,汽车采取单双号限行。不止北京,全国不少城市也都采取了类似措施,这无疑减少了汽油消费。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市场大环境疲软,油品需求越来越疲软。尤其是车市的行情下滑,使得汽油消费增速放缓。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鼓励发展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逐步取代传统汽车的趋势面前,汽油消费更加难以乐观。数据表明,新能源汽车持续高速增长出现“井喷”,前三季度共销售136733辆,同比增长2.3倍,新能源汽车对汽油车的替代作用逐步加强。

     

    另一方面,柴油消费同样严重低迷。柴油消费与运输、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联系密切,是反映工业活动的风向标。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对柴油消费的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天然气、电动汽车等替代能源快速发展以及非标柴油、轻质燃料油等隐形资源增多,也将对柴油消费带来较大抑制作用。

     

    业内人士预计,国内成品油产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增速,加之我国煤制油产能的逐步释放,油品产能过剩已成定局。而欧佩克会议之后,国内外有关权威机构的预测更为悲观。例如高盛预计至少到明年年末,国际石油市场都将持续供过于求,油价今后几个月甚至有接近20美元/桶的可能,即在当前基础上再跌50%,重演去年油价“腰斩”的一幕。虽然这一预测未必准确,但国际油价下跌趋势并未扭转却是业内共识。

     

    我国作为贫油大国,石油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一度让人担扰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从大的战略格局来看,国际油价维持在低价位,有利于发展我国对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能源安全。就化工行业来讲,低迷的油价让不同类型的企业喜忧参半,但总体有利于石化行业的发展。只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国内成品油过剩的局面需要引起格外重视,石化企业再上炼化项目显然不合时宜,而作为高油价时代替代石油能源的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就更需要谨慎发展。

  • 文章关键词: 成品油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