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产业有望撬动万亿级市场
www.chemmade.com
2015-01-26 10:53:02
中国化工报
“到2020年,应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应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1月23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解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时透露的信息。
此前,工信部估算2013年全国安全应急、应急装备等领域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达到近万亿元规模。业内人士认为,应急产业跨度大、覆盖广,在此次国家层面做出部署后,未来将会呈现较高速的增长态势,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据了解,下一步工信部将编制国家重点发展的应急产品和服务目录,以进一步推进应急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应急产业市场巨大
应急产业是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我国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应急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应急产业基本涵盖了消防、安全、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紧急救援、应急通信等等产业,涉及装备、材料、化工、电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险等众多行业,拉动效应是十分明显的。根据估算,2013年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值达到近万亿元规模。”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巡视员景晓波说。
景晓波表示,目前我国应急产业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一些地方开始打造区域性应急产业集聚区。截至2014年6月,全国已经涌现了东莞、乐清等多个应急产业聚集区,年产值达4000亿元;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出现了北京应急救援科技园、安徽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重庆西部安全应急产业基地等十几个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应急产业相关产业园区,其中在北京、重庆等多个应急产业园区规划的年产值规模都在500亿元左右。另外,北京市还将应急产业技术创新列为《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重点支持的12个重大专项之一。
在一些国家,紧急救援已成为继金融、保险、电信后的第四大产业。景晓波认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众安全意识的提高,社会各方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发展应急产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活力,扩大社会就业,有望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发展提上日程
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副巡视员周平说:“我们已将应急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各个部门、各个领域都有相应的分工。我们将结合国家发改委的主要负责部分,重点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发挥好各类规划在应急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继续对应急产业有关项目给予支持;三是通过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周平介绍说,我国早已注意到应急产业的需求市场,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时,就从鼓励类中首次把应急相关的“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作为一个专门的分类,列出了43个条目,对相关产品、技术、服务予以鼓励,涵盖了监测预警、救援处置装备还有救援服务等其他领域,2013年经过再次修订又增加到了51项。从这个角度来讲,产业结构调整目录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引导的重点支持内容。2012年的《国家应急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要求。
应急技术尚需发展
景晓波指出,尽管我国应急产业前景广阔,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应急产业体系不全;二是市场需求不足,如何构建常态与应急条件下确保企业均衡生产的需求机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关键应急技术装备发展缓慢。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参赞孙成永也认为,突发事件的处置现场情况非常复杂,对应急技术装备的适应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我国由于应急产业起步非常晚,产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一些产品技术含量还不高,部分关键技术产品还依赖进口,没有形成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因此要加快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意见》也明确提出将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积极对应急产业相关科技工作给予支持。
福建省安监局监管三处原监察专员杨兆江表示,应急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市场需要。中国有13亿人口,有数亿户家庭、几百万家企业,一旦需求被激活,应急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应急产业的发展,要应用财政的、金融的、税收的手段,培植和支持应急科研、生产企业,让企业在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开拓市场不断发展壮大。眼下,应急领域缺乏人才,需要采取学校培养、国外引进、社会挖掘、单位举荐的办法培养与发现应急科研、生产、宣传、销售的人才,为应急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文章关键词:
应急产业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