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锂离子电池产业前景看好
锂离子电池产业前景看好
  • www.chemmade.com
  • 2013-12-01 08:38:46
  • 《中国质量报》
  • 近日,2013年中国(宜春)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ABEC2013,锂电“达沃斯”)在江西宜春召开,与会人士认为,随着我国锂电池一些关键技术和材料的不断突破,我国锂电池产业在未来几年有望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来自真锂研究的首席分析师墨柯在《中国锂电池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市场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占全球的比重在今后几年会逐步提高,这主要是由手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源、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市场决定的,这些下游产业基本上集中在中国。这些有利因素对于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201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达556.8亿元,预计到‘十二五末’将增长到1251.5亿元,复合增长率预计达30%以上。”广东东莞市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继宏介绍,2002年中国开始国产化电解液,但原料都依靠进口。如今电解液生产真正的国产化率已很高,从2003年开始,每年以30%的速度开始递增。电解液由电解质锂盐、高纯度的有机溶剂和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组成,对电池的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至关重要。电解液占锂电池成本为5~15%,电解质锂盐主要是六氟磷酸锂,占电解液的成本40%。


    黄继宏预计2014年,电解液市场将达9.7万吨,2015年将发展到15万吨。同时,电解液的价格也在大幅度下降,这要得益于能够独立生产电解液的核心物质六氟磷酸锂不再依靠进口。


    河北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隔膜事业部总经理谷传明在分析中国隔膜市场时说,由于隔膜的技术含量高并且主要技术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国产隔膜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表示,目前,由于各锂电池企业成本的压力,以及随着国产隔膜质量的不断提高,几乎所有的锂电池企业都在试着导入国产隔膜,但一些质量要求非常高的电池以及关系到企业最核心利益的电池,大部分用的还是进口隔膜,高端隔膜市场大部分被国外隔膜巨头垄断。


    据悉,我国目前进口隔膜在1.2亿平方米左右,所占比例已经有前几年的75%下降为50%左右,但进口隔膜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国产隔膜,国产隔膜的市场规模大约为8亿元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


    谷传明认为,这些差距首先是表现在企业实力上,美国Celgard、日本旭化成和东然都是资产上百亿元的大公司,同时,这些公司都是产业多元化的公司,有足够的财力支持研发,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隔膜企业差距很大。其次是原料上。一般商业化生产的锂电池隔膜,都是用PP树脂或者PE树脂生产的。但采用不同分子量的原料会对隔膜最终的性质起到巨大的影响,全球仅有旭化成、Celgard和日本东丽具有独立的高分子实验室,拥有自己的专料。另外,对工艺的理解上,国外许多隔膜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是从电池企业过来的,因此非常了解电池隔膜的需求,而中国许多隔膜企业几乎没有电池企业的背景。还有就是在设备装备上,国内企业缺乏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况且国外公司对我们封锁设备来源,国内企业设备加工能力差,在设备上舍不得投入,都造成了我们和国外企业的差距。最后一点是渠道。隔膜对电池的安全作用非常重要,在这个行业,信任非常重要,电池企业一般更换隔膜供应商需要2~3年。国际著名公司在市场上多年积累的品牌及信任是我们国产企业短时间内所不具备的。


    据悉,由于受舆论宣传以及隔膜“暴利”的驱使,近年来,大量企业涌入这个用量并不算大的行业,造成竞争十分激烈,隔膜企业毛利率不断下滑,目前已从过去的暴利产品,变成一个普通产品,而隔膜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锂电市场不会由于隔膜的降价而大增,几年后将会有一半以上的隔膜企业倒闭。“可以说,对绝大部分隔膜企业来讲,挑战大于机遇。”谷传明认为。

    谷传明指出,未来隔膜将呈现高吸液性和保液性,要求隔膜在不牺牲强度的情况下,孔隙率尽量高,同时,吸液接触角尽量小,同时,改善内部孔的结构,形成理想的搭桥结构,增加保液性。另外,就是高一致性。在立足目前国际流行的干法单拉和湿法的技术基础上,要求隔膜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制孔技术。

  • 文章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