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充放电破万次
全钒液流储能电池充放电破万次
  • www.chemmade.com
  • 2011-06-13 09:42:55
  • 中国化工报
  •     在非氟离子交换膜等关键核心材料实现突破的前提下,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主研发的2kW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截至上周已成功实现10000次充/放电循环,电池模块的能量效率未见明显衰减。这一进展将大大推进我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

      大化所完成的这项成果是继日本住友电工公司之后,世界上第二套突破万次充放电循环耐久性实验考核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池具有优异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可望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大化所储能电池研究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创新,在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关键材料、结构设计、密封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其中,离子交换膜是液流储能电池的关键核心材料。

      据了解,国外商业化的离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但离子选择性差,价格昂贵,无法满足产业化的要求。大化所从实用化、产业化的要求出发,已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目前正在进行性能优化和耐久性考察。截至目前,电池全套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8项,其中国际专利2项,已授权13项,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该电池耐久性快速评价试验系统仍在继续运行。

      迄今为止,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是国际上唯一成功通过了3年以上风能发电实际并网应用示范的兆瓦以上级电化学储能系统,被证实是最适合风能发电平滑输出的储能技术。高效率、低成本、安全可靠的大规模液流储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对进一步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及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液流储能电池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液流储能电池的成本还比较高。大连化物所与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展液流储能电池电解质溶液、离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平台的开发,目前已形成年300兆瓦时钒电解质溶液和5万平方米碳塑双极板的生产能力。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