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多份合作协议相继落地 中国氢企缘何受中东市场青睐
多份合作协议相继落地 中国氢企缘何受中东市场青睐
  • www.chemmade.com
  • 2025-09-03 10:02:27
  • 中国能源网
  • 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中东地区凭借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已成为氢能产业投资发展热土。近期,多家中国氢企相继宣布在中东市场斩获订单。


    在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氢能企业正引领中东氢能产业规模化落地新潮流。中国企业凭借成熟的绿氢制取、储运全链条技术,精准匹配中东对大型项目的需求。未来,随着更多订单落地,我国氢能产业链将进一步与中东能源转型需求深度绑定,为全球绿氢贸易格局重塑注入活力。


    ■■ 新合作频现


    中国氢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中东地区合作成果丰硕,近期多份合作协议相继落地。


    8月,苏州鑫思创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SINCETRUE)与沙特MOAJ公司签署氢能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绿氢制取、储运装备、本地化制造等领域展开合作,一期项目于2025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启动实施,计划在沙特境内建设6座加氢站,项目计划于2026年内完成全部站点的建设、调试及投运。


    5月,协氢新能源与沙特SEIZE公司正式签约,合作建立氢能无人机研发制造中心,专注于智能农业领域应用,为智慧农业提供高效、环保解决方案。


    4月,上海电气与阿曼Mawarid集团签署风电项目供货框架协议、技术授权、本地化工厂设计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阿曼能矿部部长萨利姆表示,阿曼政府十分期待未来在储能、氢能、光伏等多个领域与上海电气扩展深化合作,共同推动阿曼能源结构转型。


    2024年11月,未势能源与阿曼Synergy Investments LLC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探讨在阿曼及其他中东国家建立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的服务网络、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共同开发中东地区的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24年,中国持续推进氢能领域全球合作战略。项目合作方面,中国多个企业先后与德国、沙特、约旦、越南等全球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在中国以及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项目,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


    ■■ 资源优势显著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形式备受关注。不过,当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仍然较高,而降低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是提升绿氢经济性的路径之一,中东地区则在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具备先天性优势。


    从资源基础来看,中东市场在氢能领域确实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其光照条件极佳,每年光照时间基本在2500—3000小时,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绿氢制取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基础,有利于降低绿电成本。


    在产业规划层面,以阿曼、沙特、阿联酋为代表的中东国家已明确将氢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阿曼为例,阿曼政府2022年发布《国家氢能战略》,计划2030年目标绿氢年产能突破100万吨,成为全球第六大氢能出口国;2040年产能提升至375万吨,满足欧洲当前全部氢能需求;2050年建成全球绿氢供应链核心枢纽,实现净零排放。


    市场需求方面,中东及北非地区呈现出规模化项目主导、需求潜力大的特征。中信建投的研报指出,2030年,中东、北非地区规划绿氢产能780万吨,电解槽累计需求约78GW,当前预计已完成3—4GW订单,2025—2030年电解槽年均需求约12GW,2025—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约64%。其中中东地区极低的绿电成本是绿氢需求率先爆发的最重要因素。


    具体看来,据中信建投测算,中东地区绿氢产能运输到欧洲的成本约27.63元/千克。若不考虑欧洲氢能银行补贴,较欧洲本土绿氢约12.57元/千克的成本优势;若考虑补贴,以氢能银行首次拍卖补贴均价3.55元/千克计算,中东产能较欧洲本土绿氢产品具有约9.02元/千克的成本优势。


    ■■ 推动国际氢能贸易


    我国氢能之所以能受到中东国家青睐,核心在于自身强劲的竞争力。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徐继林在解读《报告》时指出,2024年,我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我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


    从合作契机来看,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中东拥有资源、战略与成本优势,且规模化项目需求旺盛,但当地缺乏成熟的制氢设备生产体系,亟需引入先进技术以保障项目高效运行、进一步优化成本控制。这一供需缺口恰好为技术成熟、产能充足的中国氢能企业提供了宝贵机遇,为双方在绿氢制取、设备供应、项目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


    “凭借在制氢、储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国氢能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劲,赢得海外合作伙伴信任。”林伯强同时提醒,在出海过程中,氢能企业也可能面临标准差异、法律法规、政治风险等挑战,需积极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深入了解出海目的地的法律法规以及消费习惯,减少因文化差异、法律法规不同等因素带来的风险。


    在产业规范化与国际合作层面,相关规划已明确方向。《报告》指出,中国—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氢能专项工作组提出将共同推动完善清洁氢标准评价和搭建认证体系,探索国际氢能贸易发展机制。


    此外,对于未来氢能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指出,未来,伴随着我国非电力应用绿色认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将逐步明确氢能产品的绿色标准、认证方法和认证程序,支撑开展清洁低碳氢能标准制定和氢能碳排放核算与认证。


  • 文章关键词: 氢企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