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间,我国生物质能利用以发电为主导模式,当前亟需向绿色甲醇等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发展。”近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的生物质热解气化合成气制备与净化技术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表示。
生物质产业的培育与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的突破与成熟密切相关。然而该领域目前仍面临技术攻关、产业配套和市场培育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业内专家、行业机构、企业代表等业界同仁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破解生物质热解气化领域的实际应用难题提供了方向。
气化技术是撬动生物质能
价值的关键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已实现从“单点示范”到“规模发展”的跨越。
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达4599万千瓦,生物质供热量约4.89亿吉焦,覆盖工业供热、民用采暖等多元场景;未来生物质能产业将向高附加值发展,尤其是绿色甲醇领域,全球可再生甲醇项目规划产能已增至4130万吨,我国占全球生物甲醇项目的70%,电制甲醇项目的42%。
“绿色甲醇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少不了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它是撬动生物质能战略价值的关键支点。”张大勇强调。
据了解,生物质热解气化,作为可持续燃料产业的关键技术,通过高温裂解将农林废弃物、城市有机固废等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合成气,不仅可以生产绿色甲醇,还能通过费托合成反应制造出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结合绿电和电解水绿氢的利用,能够充分挖掘生物基绿碳资源的潜力,进而最大化绿色甲醇和SAF的产能。
业内普遍认为,这种“原料—技术—产品”的全链条升级,正推动生物质能从传统能源供给向战略级化工原料、交通燃料领域延伸。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处长朱彬彬认为,现阶段需要重点推进气化等核心技术多路线工业试验,并以绿色液体燃料项目示范为主,加速技术迭代与供应链建设,为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国内投料量最大的生物质
气化项目中试成功
研讨会次日,《中国能源报》记者同与会嘉宾一同前往内蒙古化工产业园内,现场参观了国内投料量最大的生物质气化中试装置。中试项目是打通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简单来说,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重点验证技术重现性、量产可行性、质量可靠性和成本经济性。
据介绍,该项目由上海浦合绿碳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浦合”)全资建设,在隆基绿能、香港中华煤气、江苏中圣、江苏焱鑫和上海浦名五个股东支持下,于2024年年初开始布局中试装置的建设,今年4月完成装置中交,5月和6月进行二轮投料,装置运行数据达到设计值,中试取得成功。
“这套装置投料量和气化压力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每日投料量达到100吨,气化压力可达2.0Mpa。”上海浦合公司总经理马道远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那么,该套装置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如何?马道远介绍,首先是节省了投资,相较常压流化床,其单炉处理量大,气化炉台数可以降低;其次是运行成本低,相较常压炉,可以大大降低下游的压缩功,相较气流床,其原料预处理简单经济,降低了上游和下游的运行成本;第三就是具有环保优势,气化炉出口焦油保持在极低水平,下游流程配置更加简单,污水更易处理。
“该装置二轮开车就获得两个168小时连续运转记录,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具备在行业推广的条件。”马道远说。
以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尽管成绩显著,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仍面临技术、产业、市场等多方面的瓶颈。对此,马道远呼吁,期待地方政府在生物质秸秆收储上,发挥出引导作用,让秸秆价格平稳可控,为绿色甲醇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面向未来发展,生物质行业如何健康前行?张大勇建议,首先,要以技术创新为内核,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园”转化链条。希望各企业聚焦合成气组分精准调控、高效净化、耐硫催化剂开发等关键领域,组建跨学科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参数从“实验室级”向“工程化级”跃升。
其次,以产业链协同为纽带,构建“原料—装备—产品”一体化生态。推动建立全国性生物质原料、项目数据库,培育“设备制造+项目运营”的综合服务商,实现全链条降本30%以上。
最后,既要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又要逐步拓展国内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