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油价暴涨给各国政策调控出难题
油价暴涨给各国政策调控出难题
  • www.chemmade.com
  • 2011-03-02 14:28:49
  •   利比亚等产油国局势的持续紧张,令国际油价高烧不退,纽约、伦敦两大原油基准近日迭创两年来新高。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突发因素造成的油价高涨,可能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令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增加。
      
      欧美经济面临考验
      
      分析人士认为,中东、非洲紧张局势引发的油价大涨,对于美欧等最大的原油消费国来说会带来经济重陷衰退的风险。
      
      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说,油价大涨对美国经济带来的最大风险,在于美国消费者。他指出,美国人每年消耗约1400亿加仑汽油,即便是每加仑汽油零售价格涨30美分,也是不小的数目。汉密尔顿表示,日益增加的能源成本,会挤占消费者相当大的开支预算,从而拖累经济复苏。
      
      一些人担心,如果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原油生产和供应严重中断,从而进一步推高油价,最终可能令美国等国家重回经济衰退。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多次经济衰退都是源于供应短缺引发的石油危机,比如1973年和1979年。
      
      而对于仍在疲于应付主权债务危机的欧洲来说,油价的突然飙升只是令经济形势更加复杂。欧盟国家能源需求严重依赖进口,特别是利比亚等中东、非洲国家。能源价格的上升,一方面会推高经济成本,同时也增加了通胀压力。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CEO埃尔埃利安指出,中东、非洲的局势,可能从三个方面给全球经济带来滞胀风险:首先,油价上涨将拉高生产成本,加重消费者负担;其次,全球各地加大商品囤积力度,这将加剧所有大宗商品的压力;第三,中东、非洲地区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将会减少。
      
      亚洲通胀压力骤增
      
      相比发达经济体,专家指出,对于在当下通胀问题更加突出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油价近期的持续飙升可能带来更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持续攀升的通胀压力,最近一段时间,亚洲不少经济体都出台了各种相关措施。
      
      在印度,数万名民众本周走上街头,抗议物价和通胀高涨。印度是亚洲通胀最严重的经济体之一,去年12月的通胀率高达8.43%,为10个月来最高水平。1月份,该国通胀率依然达到8.23%。
      
      在新加坡、越南、泰国、韩国等地,通胀率也持续高企。越南2月份的通胀率达到两年高点。在中国香港,1月份的核心通胀率升值两年来最高点,当局预计今年全年的通胀率可能达到4.5%。新加坡1月份的CPI同比上升5.5%,大大高于去年12月的4.6%。
      
      物价的持续上涨促使各经济体的决策者们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周三,香港宣布推出一系列一次性措施,包括家庭电费补贴和减免两个月的公租房租金等。新加坡上周也推出了类似举措,当局公布了一项涉及退税和减税的66亿新元计划,以减轻物价不断上涨造成的影响。
      
      泰国政府近日宣布,将包括用电、乘坐公交车和铁路方面的补贴措施延长至6月底。韩国政府近日则多次表态,要相关部门坚定稳定物价的决心。
      
      货币政策难度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少亚洲经济体来说,输入型通胀都是一个问题。
      
      比如,韩国1月进口物价同比上涨14。1%,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24。2%。国际市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影响到这些经济体的通胀水平。
      
      更重要的是,目前还很难判断油价未来走势如何。野村证券24日发布报告指出,如果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欧佩克成员中止原油生产,国际油价可能达到220美元。
      
      野村的分析师指出,如果油市的供应中断和由此带来的价格波动出现和上世纪90年代类似的情况,那么油价可能在几个月内突破220美元。而且,如果考虑到目前的投机活动比20年前更加活跃,220美元的价格还可能是被低估的。
      
      分析师指出,对各国央行来说,油价的暴涨还会加大政策调控的难度。一方面,高油价会增大通胀压力,但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也可能受到负面冲击。
      
      以韩国为例,原本市场都预计央行会在3月份加息,但眼下,一些交易商开始调整预期,认为央行可能顾忌到地缘政治局势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暂时放慢加息步伐。英国央行的一位成员周四也表示,央行在控制通胀时,需谨慎行事,以免伤及经济复苏。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