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政策“补位”后 氢能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政策“补位”后 氢能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 www.chemmade.com
  • 2022-03-22 10:01:35
  • 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天津、广东等一批重大氢能项目相继开工,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速之势。与此同时,包括中国石化、纳尔股份等上市公司也积极布局氢能产业。


    对此,氢能权威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景春梅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各方产业政策不断“补位”,将为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铺平道路。


    3月“氢”风徐来 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3月17日晚间,纳尔股份发布公告称拟设立上海浦东临港子公司,投资布局氢能源产业领域核心零部件项目、氢能源领域关键装备项目等。这只是我国氢能加快发展的一个注脚。


    记者梳理发现,近一个月时间,一批重大氢能项目相继开工,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速之势。比如,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工,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国富氢能装备产业基地(三期)项目开工,拟投资15亿元……


    与此同时,各地氢能政策更是暖风徐徐。例如,3月14日,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印发2022年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提出,出台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


    天津市发布《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建设氢能示范产业园。2025年滨海新区建设至少5座加氢站,在其他区域结合实际需求建设加氢站。全市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900辆以上;聚焦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整车生产等核心装备制造,引进培育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氢能龙头企业,提升氢能装备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60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5000辆,氢能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打造10个以上氢能应用示范项目。


    “绿氢”步入快车道 氢燃料电池增速惊人


    景春梅向记者表示,全球氢能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化起始阶段,我国制氢量占全球1/3,前景广阔,有望在全球氢能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202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上有关氢能和燃料电池相关的政策持续加码,推进氢能及燃料电池的推广和应用。“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国。”景春梅说。


    中汽协数据显示,2月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3辆和178辆,同比分别增长7.5倍和5.4倍。1月至2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6辆和371辆,同比分别增长5.0倍和3.1倍。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上游氢能源行业符合我国能源转型需求,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产业链上下游均有良好前景的蓝海市场。”天风证券分析师于特说,根据发展规划测算,2020年至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空间有望达十年百倍。


    氢能产业政策 持续“补位”助力发展


    “我国氢产业已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景春梅分析表示,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制-储-运-加-用”的完整产业链,各地产业布局加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产业粗具规模,汇集多家氢能企业及研发机构,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景春梅分析,虽然目前氢能产业缺乏独立、完善的支持政策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但氢能产业规划和氢能产业标准体系等配套政策的有望推出,从而为氢能产业发展进一步铺平道路。


    记者注意到,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邀请工信部、财政部等部门,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以及终端利用等全产业链,分析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深入探讨氢能产业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多元化示范应用、构建清洁低碳供给体系、制定完善行业基础标准等事宜。


    眼下,工信部正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等标准研究。3月18日,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指出,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起动性能、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整车标准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关键系统部件标准研究,支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及示范运行。


    业内人士预计,氢能产业政策、标准等“补位”后,我国氢能发展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 文章关键词: 氢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