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LNG市场正经历着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正逐步从多元复杂的外部冲击转向更为基础的供需关系。这一转变不仅源于国际市场的微妙调整,更与国内上下游产业链的动态变化息息相关。随着一系列市场信号的陆续释放,LNG市场已初现下行态势,其背后的成因及未来走向值得深入剖析。
现货进口成本回落接收站成本压力缓解
欧亚地区气温的显著回升,为LNG现货市场带来了直接且关键的影响。随着北半球气温转暖,能源需求季节性减弱,进口商对于现货采购的意愿大幅下降。在市场供需关系的自发调节下,现货成交价格逐步回落至更为合理的区间。这一价格调整有效缓解了接收站近期面临的成本压力。截至3月5日,中国LNG远期现货到港均价为4897元/吨,较上周下跌234元/吨,跌幅达4.57%。这一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成本下行的趋势,也预示着接收站在成本端将迎来更为宽松的运营环境。
上游出货意愿增强市场资源供应更加充裕
临近供暖季尾声,上游LNG工厂的运营策略发生明显转变。保供任务的阶段性完成,使得工厂减少了特殊时期的保供行为,转而将生产重心回归到常态化运营。在此背景下,工厂开工水平持续提升。本周西北及华北地区多家工厂相继复工复产,全国LNG工厂产量达到49.54万吨,同比上涨3.94%。
另一方面,临近供暖季结束及恰逢现阶段高价,储备库存积极外销心态,山东、河南等地多个储备库对外出货,市场资源供应更加充裕。
管道气对LNG替代增强工业需求缺乏持续上涨支撑
随着LNG价格在前期持续攀升至高位,其经济性优势不断收缩。以鲁西南及苏北、皖北地区为例,3月份城燃对工业合同内气价处于2.9-3.2元/方,折算为LNG成本约4200-4650元/吨。这一价格对比使得部分下游工厂切换至城燃低价管道气进行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对LNG市场需求产生了明显的分流效应。
全国大范围降温天气的结束,以及月初管道气供应充裕的双重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LNG的需求。对于城市燃气企业而言,降温需求的消失使得供暖用气需求大幅下降,同时管道气充足的供应也降低了其外采LNG的必要性。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直接带动了整体LNG消费量的减少。据统计,本周(2.27-3.6)国内LNG总需求为76.29万吨,较上周(2.20-2.26)减少5.54万吨,跌幅达6.77%。
供需博弈进一步增强未来市场价格下行趋势扩大
下游采购积极性下降推动价格下行。气温的持续回升以及中上旬管道气资源的充足供应,使得下游市场对后市价格走势形成了看空预期。在这种市场预期的影响下,下游企业的采购积极性大幅下降。临近3月15日,国内大范围供暖结束,这一季节性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观望情绪。上游主流工厂为应对市场变化,多倾向于控制低库存销售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在这种供需双方的博弈中,LNG成交价格面临进一步下行压力,市场价格下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成本因素制约价格下跌幅度。从西北上游工厂原料气成本面来看,市场价格下行并非毫无阻力。3月上旬西北工厂成本4350-4420元/吨,陕宁蒙地区主流成交价格已接近成本线范围,进一步降价的动力减弱。因此,尽管市场整体呈现下行态势,但预计市场跌势将有所放缓,成交价格将呈现小幅回落的态势。
化工制造网将为您持续更新相关市场行情,敬请关注本网行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