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约九成多晶硅企业陷入停产状态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2011年3月,多晶硅价格短暂突破70万元/吨后一路跳水,仅3个月的时间,便每吨狂跌30万元至40万元/吨。之后曾经历过短期波折,但下行趋势未改,连续暴跌8个月。数据显示,11月我国多晶硅主流价格已跌至20万元~23万元/吨。据悉,国内多晶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30万元~40万元/吨,远高于目前多晶硅的市场价格。
而造成国内多晶硅企业成本倒挂的触发因素,就是目前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今年以来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使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陆续下调对光伏产业的补贴,经济政策紧缩使得电站开发融资变难,而欧元贬值则令下游企业蒙受汇兑损失;同时,随着欧洲光伏市场压缩带动的光伏电站抢装潮和企业多晶硅去库存调整期结束,多晶硅需求减少,价格应声而落。
既然入不敷出,国内多晶硅企业自然不能再“赔本赚吆喝”,停产成了大多数多晶硅企业不得已的共同选择,包括部分处于龙头地位的上市公司也难逃此劫。11月中旬,先是川投能源发布公告称,接公司参股38.9%的新光硅业书面报告,该公司已于近日按计划停车技改,计划停车技改时间为半年;之后,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相继步上川投后尘,在12月2日同时对外公告停产。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不少企业已停产有一两个月,只是现在才宣布,且公告未公布停产期限。如此看来,很难说不会影响相关公司业绩表现。
截至11月底,国内有九成多晶硅企业陷入停产关闭状态。目前除保利协鑫、赛维LDK等还保持全速运转外,其余多晶硅厂商几乎全部减产甚至关停;行业开工率较两个月前大幅下滑,国内产能已较年内高峰期时降低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