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持续低迷的化工市场,吉林市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主的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化工产业基地。当地化工企业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用科技创新撬动疲软市场。
“前三季度,园区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9%,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企业经营亮点纷呈,实现了逆势大增,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12月22日,吉林化工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仲一如是说。
高端化:提升产品附加值
吉林万华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2-甲基吡啶项目虽然刚刚投产,但是已经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产品销往多家大型制药和精细化工企业,今年计划完成产值3000万元。
2-甲基吡啶在医药、橡胶、染料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国内生产企业屈指可数,且都集中在南方一带,为此该公司把结构调整目标锁定在2-甲基吡啶上。
该公司负责人说:“我们采用的工艺技术优势突出,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水,产品纯度可达99.99%。国内多家企业对我们的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后,开始批量采购。”
他还说,与南方同类企业相比,北方的气候条件也成为万华精细化工一个有利的竞争优势。生产2-甲基吡啶温度在5摄氏度左右比较适宜。吉林市年平均温度较低,生产这种产品能有效降低原料和成品的损失,减少能源消耗。
“明年我们的3条生产线将全部投入运行,全年计划实现产值3亿元。企业正在积极运作下游2-甲基吡啶衍生品项目,届时新产品利润会成倍增长。”该负责人说。
吉林高崎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也把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高产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上。
“高性能聚酰亚胺在航空航天、电子和新能源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为确保聚酰亚胺相关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相关先进技术封锁和产品限售。我们公司经过对相关产品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包括美国及欧洲专利在内的近30项专利,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吉林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差异化:提高风险抵御力
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吉林化企注重差异化发展。
截至11月份,吉林化纤集团今年实现产值50.06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销售收入52.04亿元,同比增长13%。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行业的持续低迷,曾使这家企业深陷亏损困境。对此,吉林化纤董事长宋德武提出,要以产品差异化发展来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腈纶是吉林化纤集团重要创效产品,年生产能力达24.5万吨。近年来,吉林化纤集团抓住市场机遇,瞄准市场需求,全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实施“规模产品差别化”战略,陆续研发出原液染色腈纶、阻燃腈纶等新产品。
企业还成功研制出扁平腈纶。这种纤维主要用于生产高档仿毛皮制品、毛绒玩具等,其产品在光泽、弹性、抗起球性、蓬松性、手感等方面与优质动物毛皮相似。这种新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市场价格每吨比普通腈纶高出2400余元。
“目前,吉林化纤腈纶差别化率达到20%,企业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发不同规格扁平腈纶和其他功能产品,加快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宋德武说。
同是当地的大型国企,吉林石化也在大力实施差异化战略,不断夯实企业发展基础。
“我们开发了充油丁苯橡胶新产品,比原产品每吨增效300元;在吉林省率先实现了航煤的工业化生产,比普通汽油提高附加值500元;长链支化和双峰分布乙丙橡胶新产品,达到国外同类高档乙丙橡胶的指标要求,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填补国内空白。”该公司研究院院长王勋章说。
目前该公司正在进行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研制,ABSR&D、聚乙烯蜡、苯乙烯阻聚剂等试验研究,这对于摆脱产品低端竞争、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坚实保障。
一体化:打造产业集群
吉林市新材料化企在结构调整中,加强企业间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本地化率,形成了产业链式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吉林市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碳纤维产业骨干及相关企业达到20家,终端产品达十余种,碳纤维性能指标达到T400水平,形成了‘丙烯—丙烯腈—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下游制品’的国内最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条。”刘仲一说。
经过快速发展,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预计全年碳纤维原丝产量将达1000吨,同比增长100%;吉林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全年计划生产495吨,装置开工率达到99%;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同比增长25%。碳纤维科技攻关与下游制品开发得到快速推进。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碳纤维重点企业与一汽汽研中心合作开展碳纤维在乘用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研究项目,届时碳纤维产业链将再添新成员。
聚氨酯产业群也是吉林市化工循环经济和产业链整合又一经典案例。今年,吉神公司3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德国林德公司2.4万标准立方米/时氢气装置、德国赢创公司25万吨/年
双氧水装置,以及下游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投资11.8亿元的40万吨/年聚醚等项目正在加紧布局,总投资达到100亿元以上,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4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