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米”重灾区昔日化工污染 如今农业埋单
www.chemmade.com
2013-06-11 07:12:39
财新网-新世纪
镉米风波自2013年2月起,酝酿、发酵至今已超过三个月。
在此期间,广东省官方抽检广东市场上流通的大米及米制品4600多批次,截至5月24日,总计公布155批次镉含量超标大米的名单。超过半数(至少85批次)的不合格大米产地为湖南省。其中,来自湖南省攸县的镉米占34批次,为此次抽检出的镉超标大米产地之最,镉含量最高批次被发现超过现行国家标准3倍,高达0.6毫克/千克。
作为传统湖南产粮大县,攸县稻米何以至此?
官方解释
攸县,隶属湖南省株洲市。在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
1997年,攸县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小康县,2000年,成为湖南省五个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之一。资源采掘加工、建筑建材、化工是攸县三大支柱产业。2006年,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湖南省十强;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2亿元。
2013年的春天,攸县却被镉米搅动。攸县多位米商向财新记者证实,早在3月份,攸县有米厂大米镉超标的消息,已从广东传回;彼时,由于广东方面对涉事企业暂不公布,“我们停了会儿(大米加工),又陆陆续续开机了。”一位米商如是对财新记者坦言。
5月17日,广东官方首次披露了攸县三家大米企业的大米镉含量超标后,5月21日上午,攸县多个部门召开联合新闻通气会,公开对该县在广州被检出镉米一事进行回应。攸县官方称,涉事的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业、攸县高和夏生大米厂、攸县石羊塘田星大米厂,这三家米厂证照齐全。官方特别强调,涉事米厂10公里内无重金属企业。
攸县涉事的大米企业均持有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但是,对大米质量检验的方式,要求都是“自行检验”。据多位攸县米商向财新记者证实,所有对稻谷(大米)的自行检验,无非是对干湿程度、是否发霉等物理状态进行判断,“不可能检测重金属含量的,没有这个要求,每次收稻谷都检测,我们也承担不起。”来自攸县菜花坪镇的一名米商说。
据攸县食安办主任曾叶新介绍,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业成立于2007年8月,年生产量为2500吨,原材料稻谷主要是从攸县大同桥镇、上云桥镇各农户家中收购,主要销往广州市和攸县本县;攸县高和夏生大米厂成立于2007年10月,年生产量为1500吨,原材料稻谷主要是从攸县菜花坪镇各农户家中收购,主要销往广州市和攸县本县;攸县石羊塘田星大米厂成立于2004年8月,年生产量为3800吨,原材料稻谷主要是从攸县石羊塘镇、桃水镇各农户家中收购,主要销往广州市和攸县本县。
攸县官方表示,大米镉超标事件曝光后,已对存在问题的大米加工企业下达有问题批次产品的召回督办通知,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有问题批次产品召回、下架。同时,责令存在问题的企业停业整顿。“这次事情发生以后,我5月19日上午得到通知,晚上我们就对三家企业进行了检查,初步结果是没有人为添加。”攸县质监局局长唐新飞曾对新华社记者如是说。
“兴工强县”
实际上,作为对稻米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重金属镉,确实没有人为添加的必要。
“如果我们往大米里添加了什么东西,我现在早就在牢房里了。”攸县大同桥镇大板米业老板刘湘骥对财新记者说,“稻谷是田里长出来的,我们怎么知道镉超标呢?”对于镉超标的问题,刘直言米商也是受害者。
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石羊塘田星大米厂负责人王军仔说,米厂周边没有化工企业,“我认为这个镉,应该是从土壤里面带出来的。”
镉进入稻田再进入稻米,这是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原本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镉,其本身并没有单独存在于土壤中。镉之所以进入土壤,是人类开矿、冶炼等工业化过程导致。
攸县官方刻意强调,涉事米厂周边10公里内无重金属企业,却忽略了化工多年来至今仍是攸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事实。
对于攸县的镉米问题,据《南方日报》报道,湖南省环保厅法制宣传处处长陈战军则倾向于认为是肥料带入的。但据财新记者在攸县实地调查,攸县出现镉米,与其化工产业发展关系密切。
2006年,攸县依靠发展工业跻身湖南省县域经济十强。2008年,攸县县委、县政府再次加大了推进工业化工建设力度。当年,攸县官方坚持把“兴工强县”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第一方略”,把发展工业、化工作为该县推进经济发展头等大事。在这一背景下,据攸县官方材料显示,“全县上下上项目、办工业、抓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官方助力下,2008年前后,包括化工企业在内的近百家工业企业,在攸县各地拔地而起。
偷排乱放
在发展化工业的过程中,攸县官方一直强调“以环境建设为主线”。事实证明,这最终只是一个托词。
2008年下半年,当攸县坪阳庙乡龙兴村地界上的一家化工厂开工时,附近的村民就发现上当了。这家名为“华升化工厂”的企业,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即排放而出,污水进入河流,再流入农田。污水渗透之深,导致龙兴村附近多个村组的井水均无法饮用。
在菜花坪镇湴塘村及小塘村,这里的村民们早已经愤怒多时。湴塘村一位村民告诉财新记者,2007年左右,湴塘村农田附近的一家冶炼厂,废气、废渣肆意直接排放。“废气的味道好几个村组的人都闻得到。”无奈之下,村民们只得找政府环保部门进行投诉。
“自从该厂建成生产后,本村村民种植的花生成熟后壳内根本无果实,颗粒无收。被其污染的水稻在秋收时也严重减产,这是本村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与其同时,其排放的废水未经过处理渗透到地下水源。”在一封投诉书上,村民们如此写道。
这家名为“攸县源泰锌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化工企业(下称攸县源泰公司),冶炼产品为次氧化锌。在其排放的污水中,经攸县官方部门证实,为含有重金属“砷、镉、铅”。
距离这家化工企业约3公里处,正是此次被曝光的镉超标的攸县金元大米厂。如今,该厂王姓老板已去贵阳经商,米厂也早已停业。
留守看家的老板娘对财新记者说,“我们以前收的稻谷,大都是附近村民的。有时候,农民也会将稻谷送到我们这里来。”据米厂老板娘称,由于行情不好,米厂去年早就关门,“给广东供的货是去年运过去的”。
引发当地居民和企业矛盾的,不仅是前述两个例子。据攸县官方资料,由于该县辖区内涉及“铅、镉、砷、铬”污染的企业(即“四涉”企业)引发的信访投诉较多,2009年8月以来,攸县按照全省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统一部署和要求进行了全面排查。
排查结果查明,该县“四涉”企业“存在较多环境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环境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健康。”
为预防和遏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彻底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攸县政府于2009年10月20日开始至当年12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工作。包括前述提到的攸县源泰公司在内,攸县远东金属厂、攸县建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29家“四涉”企业被列为攸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对象。
彼时,攸县官方特别强调,将整治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企业、对未经环保审批群众投诉集中的企业、对使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企业或实施限期停产整治,或予以淘汰、关闭取缔,或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镉进稻田
如今,前述29家“四涉”企业,大部分被取缔或搬迁。然而,短短三四年间的生产冶炼,肆意横流的工业废水已悄然流进农田。
“四涉”企业被关停后,稻田里却留下了往昔偷排乱放的工业废水、废气——这些废水废气中,即包含当下在大米里被检测中的镉,其通过水流和空气,进入土地。
财新记者获得的当地官方文件,印证了这一事实。在29家“四涉”企业中,27家化工企业的主要污染因子中即包括“镉”,并已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
如菜花坪镇的攸县源泰公司,攸州工业园的株洲市新兴化工有限公司,存在的问题是,“少量废水未收集处理、尾气低空排放”;桃水镇的攸县千亿化工厂、攸县三和永信化工有限公司、攸县氧化锌厂,鸭塘铺乡的湖南港升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存在的问题是,“经初查,周边土壤中镉含量超标”。攸县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还显示,黄丰桥镇的攸县远东金属厂,其直接排放的废水的镉含量超标倍数为1.4倍;桃水镇的攸县良泰锌品厂,水镉超标竟达28倍。
攸县对前述化工企业进行治理整改的一个大背景是,作为湖南最大的流域,湘江的重金属污染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依据湖南省政府的相关要求,株洲市政府于2011年顺势启动了“湘江流域株洲段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当年,攸县得到的分解任务是,在2012年底,必须对20余家重金属污染企业,依法取缔关闭或淘汰退出。
重金属污染企业被关停,但镉已经污染土地、进入农田的事实却鲜为人知。
广东方面公布了检测的镉超标大米产地名单后,包括米商、米农在内的攸县居民总是强调,“这些大米,我们祖祖辈辈都在吃,怎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米商及米农们根本不知道,包括桃水镇、菜花坪镇等乡镇,部分土地镉超标已是被确认的事实。官方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并不涉及农田土壤治理修复。
农业埋单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攸县也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早在1993年,攸县即成为湖南省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千元的“双千县”。
依据攸县官方数据,2012年,该县全年水稻种植总面积99.5万亩,总产稻谷45.28万吨。据攸县物价局的数据,该县粮食出售占总产量的70%多。
在攸县,大多数农民多是将稻谷卖给本地米商,米商经过加工后再将大米外销。“如果,明年他们还可以继续种,那就可以再收一点。”刘湘骥说,“但是,能不能达标?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刘湘骥对财新记者说,“这次,我们出名了,但这个镉超标到底是怎么回事?政府现在也没有什么说法。”刘说,在广东铺货的100多万元货款,至今没有一笔回款。现在,虽已停产,米厂还要负责工人的工资等日常开销。
攸县米商们与广东经销商做生意的办法,多是先发米铺货,等到经销商售卖完大米后再回款。一些米商和经销商之间往往不打欠条不签协议,依靠的是多年的诚信。
“如果是我们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坐牢我都没有意见。但问题不是这样!”皇图岭镇笔塘大米厂老板江湘东对财新记者说,“这次真的是哑巴吃黄连!”他称,有170多万元货款无法回款。“那边的经销商都说大米被扣了,但没出示什么扣留单,一些人就这样不认账了。”
“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政府好歹也得有个说法,让我们心服口服。”江湘东说,这些米还能不能做饲料?还是可以用作工业用粮?都得有个说法。依照攸县官方要求,涉事大米必须召回,“但这么运回来广东那边又不同意,要罚款,拉回来还要亏。”
5月29日,江湘东去找攸县粮食协会相关负责人,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找协会没用,找政府也没用。”
“如果政府出一个政策,我们也好弄。现在这样,搞得人没有办法。”江湘东说,米商还可以再扛一两个月,但农民恐怕很难支撑。
如今,攸县大小30余家米厂全部停产。今年早稻是否仍向农民收购,多位米商向财新记者表示毫无计划。
“如果卖不出去,以后,种粮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大同桥乡大岭村农民刘玉德对财新记者说,刨除农资成本,种田每亩也就赚1000元左右。攸县官方的调研结论亦表明,“目前,国家有关惠农政策,没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如果土地不能种粮食了,那我们干什么?”5月28日午间,在菜花坪镇高和社区,四五个农民围住了财新记者。农民们依旧一再强调,“我们世世代代都吃这田里的稻米,怎么会出问题呢?”他们迄今还不知道,多年前20余家化工企业排放的含镉污水早已进入稻田,深度污染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文章关键词:
镉米 、污染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