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风光装机跃进 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迎“十五五”关键窗口
风光装机跃进 电力系统低碳转型迎“十五五”关键窗口
  • www.chemmade.com
  • 2025-11-26 10:21:00
  • 中国经营报

  •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中国电力系统正迎来历史性转折。


    近日,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迈向“十五五”:中国电力低碳转型新常态与新机遇》研报指出,随着风电与光伏装机总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超过火电,中国电力结构转型已迈入新阶段。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9.1%,清洁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然而,在风光装机跃进的背后,煤电装机仍保持高位增长,形成“清洁扩容与传统惯性”并存的结构性张力。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2025年6月,全国仅吉林省煤电装机出现下降,其余省份均持平或增长。其中内蒙古、山东、江苏、新疆、山西五省(区)煤电累计装机规模居前,广西、湖南等省(区)在“十四五”期间煤电装机增幅甚至超过40%。这一现象反映出当前电力系统转型的复杂性与区域性差异。


    绿色和平能源低碳发展项目组在上述研报中指出,尽管光伏装机在多数省份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如河南、重庆、江苏、浙江完成率均超300%,福建更是突破400%——但2025年年初出台的“136号文”终结了固定上网电价制度,导致光伏新增装机在政策执行后出现显著下滑。2025年6月至9月,新增光伏装机同比锐减,未来增速面临放缓风险。


    与此同时,煤电核准在“十四五”后期出现结构性拐点。


    绿色和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核准煤电装机约3.35亿千瓦,为“十三五”时期的两倍多。然而,2024年成为煤电核准由升转降的关键年份,2025年前三季度核准量进一步回落至4177万千瓦,若延续当前节奏,全年规模有望成为“十四五”次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煤电核准的“重心西移”趋势日益明显。


    2025年前三季度,西部省份在全国煤电核准量中占比突破50%,新疆、内蒙古、甘肃位列前三。与之相对,东部多数省份核准量持续下降,仅江苏、河南出现回弹。


    绿色和平分析认为,这一布局变化与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富集、新能源配套外送需求增强有关。


    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程的交汇点,煤电角色的重新定位成为系统转型的核心议题。


    记者了解到,尽管新核准煤电项目中超过七成仍以“保障电力供应”为主要理由,但其在高比例新能源系统中的定位正面临深刻挑战。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学者向记者表示,当前煤电项目的计划年利用小时数普遍偏高,平均超过4800小时,近半数项目甚至超过5000小时。“这表明项目方对煤电继续承担基荷电源仍有较强预期,但在发电量达峰在即的背景下,这种预期可能与系统演进方向脱节。”


    上述研报指出,若“十五五”期间继续大量新建煤电机组,其较高的最小技术出力(通常为20%~30%)将抬升系统最低负荷,制约新能源消纳空间,进而影响新型电力系统的整体演进。


    在此背景下,新型储能被视为破局关键。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突破1亿千瓦,内蒙古、新疆装机量超过1000万千瓦,山东、江苏、宁夏等省(区)超过500万千瓦。随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推进,储能产业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迎来规模化爆发,预计到2027年装机量达到1.8亿千瓦。


    “风光+储能”模式正在多个能源大省展现出对煤电功能的替代潜力。以江苏为例,2025年上半年风光发电增量首次超过用电增量,前三季度风光发电与全社会用电增量基本持平。与此同时,该省新型储能装机达620万千瓦,远超规划目标。“光伏+储能”已在尖峰负荷保障方面展现出成本优势,未来随着市场机制完善,储能将在调频、备用等场景中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十五五”电力转型的结构性挑战,政策协同至关重要。上述研报建议,能源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电力部门转型顶层设计,强化煤电与风电、光伏、储能的协同规划,并将资产搁浅风险纳入新建项目核准考量。此外,能源大省应加大对灵活性资源的投入,东部省份则需加快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需求侧响应。


    一位参与国家能源规划讨论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十五五”期间,电力系统将更加注重“源网荷储”一体化运作,市场化机制建设将成为推动储能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关键。“容量电价细则、辅助服务市场等政策工具正在多地试点,未来有望在全国层面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 文章关键词: 风光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