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是我国重要基础产业,并且属于大进大出类的生产制造产业,供应环节需要采购进厂原燃料,包括铁矿(805, -22.00, -2.66%)石、焦炭(2232, -47.00, -2.06%)、煤炭、石灰辅料、合金以及废钢等;销售环节需要销售出厂钢铁产品及半成品、副产品(钢渣、水渣、矿渣微粉、化产品等)。结合长流程钢铁企业产量与对外物流量的比例关系(1吨粗钢会产生3.5吨~5吨的对外运输量)以及短流程钢铁企业产量与对外物流量的比例关系(1吨粗钢会产生2吨~2.5吨的对外物流量),2024年中国约10亿吨的粗钢产量(短流程产量占比10%),仅钢铁生产制造基地对外物流量就能够达到33.5亿吨~47.5亿吨(不包括钢铁生产基地内部的物流量),同期铁路系统的货运总量为51.75亿吨,如此庞大的物流量,意味着巨额的物流费用,同时,受我国钢铁企业布局、企业自身原燃料及成品库存周期、企业对外运输方式、企业厂区内部物流复杂程度等条件制约,各钢铁生产基地的物流费用差异较大。故钢铁行业内外部物流的服务质量是钢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钢铁物流成本更是钢铁生产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市场需求疲软、利润下滑、成本压力以及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2024年钢铁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71%,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出现巨额亏损。面对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不利局面,钢铁企业应从物流环节积极发力。2024年末,中办、国办发布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计划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铁路货运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力争分别提高至11%、23%左右;现代物流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行动方案》及各地配套政策的颁布与推进恰逢其时,为处于深度调整期的钢铁行业,在物流降本增效环节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有力的行动支持。
通过多方面措施的落实,钢铁企业有望进一步在物流领域产生系统性的变革。钢铁行业应积极把握这一政策机遇期,结合自身实际,加快物流环节的优化升级,助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现状——近5年对外物流量保持在每年30亿吨~50亿吨的规模
当前,钢铁企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物流规模保持高位运行。近5年来,全国粗钢产量保持在10亿吨以上的规模,按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与外部物流量的比例关系,近5年钢铁企业对外物流量保持在每年30亿吨~50亿吨的规模,长期保持高位运行。
第二,运输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国家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大力度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等措施落地,钢铁企业外部运输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钢铁企业铁矿石、煤炭、焦炭等大宗货物的中长途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的运输量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10%、15%以上。
第三,践行绿色物流一马当先。为满足《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中对清洁运输的要求,钢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全面开展绿色物流的改造升级工程,不仅外部铁路运输方式、水路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完善,铁路、水路等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高,而且企业通过更换新能源重卡或国六重卡等方式,全面满足超低排放或环保绩效评级的要求。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60%以上粗钢产能的所属企业完成了清洁运输改造。
第四,谋划数字化与智慧化物流。借助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契机,众多钢铁企业探索建设了数字化与智慧化物流系统,包括建立覆盖企业整个供应链的动态物流系统,实时掌控供应及销售环节的物流信息;建立企业内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内部物流对生产计划的有效支撑;探索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物流的透明化管理和智能调度,有效做到物流可视化、动态化管理。
第五,全行业开启物流降本增效攻坚行动。进入深度调整期,各钢铁企业本着“一切成本皆可降”的原则,开展物流降本增效攻坚行动,包括内部挖潜降低运载机械的使用频率,提高原燃料直供比例、降低二次堆存及倒运的物流费用,与外部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量价互保”协议、降低原燃料及成品的运输成本,调整企业外部运输结构,降低原燃料或成品的库存成本等。
问题——对物流成本的系统性认知不足 绿色转型带来成本增加
当前,钢铁物流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外部物流量巨大,成本居高不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总体呈现“北重南轻”“东多西少”的特点,尤其是东北、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钢铁产能过度集中,导致原料和产品长距离运输。由于行业对海外铁矿石的依存度高达80%以上,大量铁矿石要经过长距离运输才能到达内陆钢企,运输量大,运输成本高。
二是外部物流基础设施及供给模式仍存在不足。尽管钢铁行业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推进外部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的过程中,受制于企业与铁路系统之间的连通性、铁路或水路运输的时效性、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等因素,部分钢铁企业仍必须沿用公路运输作为企业对外运输的主要方式,导致企业“公转铁”“公转水”的执行效果不明显,或外部运输降本成效有限。
三是厂区布置不合理,导致内部物流量及物流成本高位运行。由于多数钢铁企业滚动发展至今,企业总平面布置采用“见缝插针式”的布置方式。各工序总图布置不合理,工序间衔接不紧密,物料迂回运输、二次运输较为普遍,导致厂内物流成本高位运行。
四是钢铁企业物流运行柔性化不足。物流属于配套服务环节,应配合采购、生产、销售等供应链体系的主体运行节奏,实现服务供给的弹性化、敏捷化,力求服务有效、精准,成本合理。但物流的附属地位使得钢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陷与或能力不足,服务可得性也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造成企业物流运行的柔性化不足,不能满足钢铁企业因市场及生产变化而产生的实时需求。
五是钢铁物流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滞后。钢铁企业物流板块信息化起步晚,与钢铁企业整体信息化程度相比相对滞后。钢铁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应用滞后、数据孤岛情况普遍、流程衔接不畅等情况,总体物流业务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滞后,降本增效效果不明显。
六是钢铁行业对物流成本的系统性认知存在不足。物流属于钢铁供应链体系的链接与服务模块,在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统计范畴内,主要以运输成本体现,并且分散在采购、销售、生产等多个环节,未体现物流成本的规模性。同时,按照现代物流的概念,供应链体系所涉及的仓储、装卸搬运、物料资金占用、运输及仓储管理费等均属于物流成本范畴。单个物流要素成本无法反映物流规模性、系统性的特点,容易被钢铁行业管理者忽略,从而忽视物流在降本增效、供应链系统协同等方面的作用。
七是钢铁企业物流绿色转型带来的成本增加成为困扰。部分钢铁企业为了满足超低排放及环保绩效评级、钢铁企业低碳发展的需要,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和新能源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更换工作。因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车辆更换均为一次性投资较大的事项,使得钢铁企业在完成以上工作中投资较大。同时,铁路运输专业性较强,需要企业委托铁路专业化部门或建立铁路专业团队开展铁路系统的运营,增加企业的物流运行成本。但铁路运输方式的连通,并未显著降低企业外部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另外,国六车辆运行成本较高,运费相对国五有所增加;新能源车辆受续航里程影响,不能满足企业外部运输的所有需求。
八是钢铁物流领域政策支持相对薄弱。钢铁物流属于普通货物物流范畴,货物的特点决定了除安全、环保等约束性政策外,较难针对其细分领域颁布相应的降本增效政策措施。同时,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及标准之间缺乏系统性与互补性,对钢铁行业“重资产、长链条”特点的针对性不强。
意义——《行动方案》有助于推动钢铁物流高质量发展
《行动方案》的颁布,对全社会降低物流成本、践行绿色物流理念提出了具体目标、给出了解决办法、制定了实施路径、布置了支撑政策。以下措施,对钢铁物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动铁路重点领域改革,是促使钢铁企业运输“公转铁”的重中之重。铁路运输方式是钢铁原燃料及成品等大宗货物运输理想的运输方式之一。加速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发展,有助于铁路部门全面向物流服务商转变,不仅能够加速铁路专用线建设及合理利用、改革铁路货运调度与组织方式,还能加强跨铁路局运输组织协调、创新铁路运价调整机制,以上环节的变革与改进将有效激发钢铁企业采用铁路运输(“公转铁”)的内生动力,提高钢铁企业清洁运输比例,挖掘外部物流降本空间。
二是物流数据分散、割裂、不透明,是长期困扰钢铁企业建立高韧性、低成本供应链体系的重要障碍。依托国家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钢铁企业能够有效对接及获取自身所需物流数据,建立企业供应链动态物流信息源,从而有效对接自身的采购、库存及生产和销售计划,为实现企业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提供有效支撑。而钢铁企业供应链成本在此种透明物流信息的支撑下,方可实现全局最优。
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一是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能够最大限度挖掘钢铁企业物流降本空间。钢铁企业供应链复杂且冗长,原料铁矿石采购可以追溯到海外矿山,钢材销售模式多样且销售区域广阔,企业生产工艺及流程复杂,企业原料及成品库存资金占用规模大。钢铁企业作为供应链体系的链主单位,需要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技术及社会物流资源,建设一体化供应链体系,提高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降低供应链物流运行成本,优化物流流程、共建共享物流设备设施、有效对接相关信息系统,创新供应链协同以及综合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及供应链物流成本最优。
二是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能够切实推动钢铁企业物流降本取得实效。钢铁企业物流管理体系分散,物流长期处于粗放管理模式,推动企业整合物流体系及物流需求,建立企业物流成本统计标准体系,加强钢铁企业物流成本的对标找差工作,有的放矢挖掘物流降本点,使物流降本能够真实有效。同时,充分利用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高供需匹配程度;充分结合国家对重点城市物流枢纽的布局,建设并利用枢纽区域大宗商品储运设施;发展并利用专业化和单元化载运工具,创新性满足钢铁原燃料及成品的单元化运输需求,推广多式联运。
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一是物流数智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钢铁行业已开展车联网、车货匹配平台、无人门禁系统、无人行车、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等应用,但行业发展不均衡,传统与现代模式并存,企业内部多个独立的物流系统相互割裂、数据不通的情况较为普遍。借助《行动方案》,钢铁企业应开展钢铁数智物流顶层设计工作,建设企业集成化、数智化物流综合系统,践行物流创新驱动及提质增效的发展方向。
二是绿色物流转型发展在钢铁行业已经全面推行。借助钢铁行业环保超低排放的工作契机,钢铁企业大幅提高清洁运输比例,并逐步提高货运车辆尾气排放等级或更换新能源货运车辆。同时,钢铁企业创新采用氢能重卡、换电重卡、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新型运载工具和装卸工具,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物流发展。《行动方案》的颁布,会进一步推动钢铁物流绿色转型。
路径——抓住政策窗口期向数智物流、绿色物流、柔性物流加速演进
在国家提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的大背景下,钢铁企业应明确物流系统的战略定位,确定物流界面与成本的构成,通过模式变革、装备填平补齐、管理与技术创新和生态协同,实现钢铁物流从传统物流向数智物流、绿色物流、柔性物流的演进,从根本上消解无效作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服务钢铁主业能力。
一是借助政策执行的窗口期,降低钢铁企业物流成本。充分把握中央《行动方案》及地方配套政策、重点项目的战略窗口期,降低企业供应链物流成本,重点着眼于大宗原燃料及钢材成品运输结构调整降本、多式联运模式运行降本、政策性费用减免及补贴降本(铁路、航运、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物流数字化、绿色运载机械税费减免及补贴)。同时,有效借助外部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及物流运营模式的创新,降低企业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物流成本。
二是物流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降本。聚焦物流管理专业化整合、流程再造与标准化、成本与效率的动态监测与指标化管控等管理创新手段,进一步摸清物流成本、有的放矢从管理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有效利用现有物流设备设施、适度投资补齐能力不足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实现保主业的同时,提高物流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物流运行成本;借助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有效支撑物流设备设施管理运用,重构物流设施设备生产力,形成具备智能调度、供应链物流透明可视、物流成本实时可算的韧性物流体系,最终实现“以流程优化释放存量价值,以技术创新激活增量空间”。
三是推进物流数智化升级。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是现代物流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现代物流系统的“灵魂”。“十五五”时期,钢铁企业应科学谋划数字化、智慧化物流系统的建设内容,实现与物流组织架构、物流管理流程、物流成本精细化管控、物流作业标准化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物流系统绿色低碳数据平台、物流透明动态监控、物流金融模块紧密结合及融合,从企业顶层设计出发,规划钢铁企业物流板块数字化、智慧化物流系统的发展脉络,逐步推进相关系统的落地实施。
四是推进物流绿色化发展。鉴于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清洁运输及国家“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钢铁企业应探索开展生产基地清洁运输达标和物流运行低碳发展规划,并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物流系统平台的建立,对钢铁物流运行的碳排放(温室气体)数据进行统计与展示,并探索开展碳指标交易业务。同时,“十五五”时期,企业应深入推进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车辆及装载机械升级、新能源铁路机车升级改造、布置新能源发电设备等措施,在钢铁物流领域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五是推进供应链物流柔性化运行。由于钢铁供应链较长、节点繁多、物流系统复杂、外部供应链物流成本占比大,供应链物流协同降本应成为钢铁企业物流系统“十五五”降本的重点。建议构建钢铁企业“智能决策中枢+柔性物流网”物流运行架构,重点着眼于创新库存管理模式,建立供应环节、销售环节的多级库存运行模式,探索并尝试上下游供应链体系智能预测、补货策略及机制,实现供应链体系整体降本;全面植入外部运力共享生态圈,利用平台技术,实现智能撮合、确权保障、智能合约等流程,降低外部运力空驶率,整体优化供应链体系的运行成本,同步降低钢铁企业对外物流成本。
六是实现物流全方位服务化。清晰认定物流服务的职能本质,深挖物流系统增效空间,创新建立物流自身降本与为供应链上下游/其他环节增效的评估体系。建议重点挖掘钢铁供应链体系内部衔接环节的物流服务创效空间,包括生产物流所涉及的“铁钢”界面、“钢轧”界面创效,供应物流所涉及的原燃料及备品备件零库存和线边库(产线边上的库存)创效,单元化运输器具在各种运输方式及装卸作业之间无缝衔接创效,销售物流所涉及的智能补货、“量身定制”加工创效等。
七是健康发展物流产业。物流产业是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板块之一,各钢铁集团公司均经营有自身的物流公司。“十五五”阶段,钢铁企业应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打造基于钢铁工业互联网的“信息流”传导系统(生产数据实时交互)与物流“实物流”执行系统(柔性履约网络)的双向赋能机制,支撑物流产业做大做强。
结语
当前,钢铁行业正处于需求疲软、成本高企的下行区间,《行动方案》的出台为钢铁物流降本增效提供了关键政策机遇,钢铁企业需紧抓“十五五”规划制定窗口期,以系统性思维推进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重点通过深化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宗货物流通效率及成本;创新物流管理方法,有效整合物流资源;依托数智化技术重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供应链透明化与管理数智化;强化绿色低碳转型,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与清洁能源设施,探索碳交易机制平衡物流投入;推动供应链协同创新,优化库存管理、搭建运力共享平台,降低供应链体系运行成本;培育“物流+制造”融合生态,打造兼具服务效能与盈利能力的物流新质生产力。通过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构建现代化钢铁物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