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碳中和背景下 核能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关键一极
碳中和背景下 核能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关键一极
  • www.chemmade.com
  • 2024-01-04 09:57:01
  • 中信证券
  •   碳中和背景下,核能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关键一极。可控核聚变或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随相关技术突破及资本涌入,其商业化进程已按下加速键。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将有更多的聚变实验装置实现净能量增益,随基础研究和顶层设计协同发力,我国也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长期保持领先身位。从应用角度,我们看好聚变-裂变混合堆方案以及AI和高温超导的持续发展或将在短期大幅加快聚变技术落地。核电领域,在我国核电核准节奏进入常态化加速期背景下,预计2024年国内核电行业总投资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核电累计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5.5%。技术端,我国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后端乏燃料处理环节也将不断完善,核能在制氢和工业等新型领域的应用加速落地,核电出海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展望一:可控核聚变承载人类能源利用终极梦想,顶层设计及基础研究进展频出,我国将持续处于核聚变领域第一梯队。

      根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官网,2023年12月29日,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联合体的成立是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将有力推动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展望二:可控核聚变将带来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将逐渐成为全球产业发展高地。

      据报道,2023年8月,美国NIF实验室产生比2022年12月更高的核聚变能量产出。同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环流三号”在试运行中首次实现100万安培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根据FIA,截至2023年7月,全球聚变公司已累计融资超过62亿美元,相较2022年的48亿美元增加约14亿美元,同比增幅27%。美国私营公司Helion Energy于2023年5月与微软签订核聚变商业化发电“首单”,其最大投资者为OpenAI CEO Sam Altman。国内联创光电于11月与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工程总投资公司预计超过200亿元。

      展望三:聚变-裂变混合堆可通过混合包层放大能量,较纯聚变堆拥有多重优势。

      我们预计2025年将完成堆芯物理优化及工程设计,2030年完成第一阶段主机及辅助系统的建设并开展氘氚试验,2035年或将完成超100MW的混合发电示范堆。混合堆在实操层面降低了纯聚变堆芯对高能等离子体的要求,继而降低了对等离子体控制、氚自持以及耐辐照结构材料的要求。同时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可以在同等电功率下拥有更低的建造成本和更短的建设周期,我国核领域研究机构已开展有关混合堆的相关工作,或将在短期大幅加快聚变技术的实际应用。

      展望四:全球超导产品市场规模已达68亿欧元,随可控核聚变产业的持续发展,料将为高温超导材料的持续发展带来机会。

      对于目前可控核聚变主流的磁约束路线,形成强大的磁场是实现其反应可控的前提,而超导材料是实现该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国在超导强磁场应用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Conectus数据,2012年全球超导产品市场规模为51.9亿欧元,2020年达到64.6亿欧元,且测算2022年该数字达到68亿欧元,2012-2022年间CAGR达到2.7%。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加速,将为相关材料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展望五:“华龙一号”逐渐走向成熟,核电行业在技术和政策上获得有力驱动,产业发展换挡提速态势显著,我国核电高核准量节奏有望维持。

      预计2024年我国核电机组有望维持8~10台的高核准量,未来我国核电市场规模在量价齐升的驱动下将持续高增。

      展望六:随着前期核准的核电机组项目竣工投入商运,我国核能装机量和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持续提升。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2022年全国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5698万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发电量为4177.8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核能发电量达到世界第二。我们预计全国运行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至2025年达到8500-9000万千瓦,我国核电累计发电量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比例达到5.5-6%。

      展望七:我国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我们预计国内高温气冷堆储备项目有望于2024年启动建设。

      根据商务部官网,目前中国已与沙特、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高温气冷堆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我们认为国产高温气冷堆出口指日可待,预计最快2024年将有项目落地。

      展望八:我国核工业后端乏燃料处理环节投资有望迎高速增长。

      我国核工业后端乏燃料处理能力尚不足,受益于核电站建设放量配套乏燃料处理厂,其投资额有望实现高速增长,我们预计2024年我国关于乏燃料离堆贮存的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2035年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缺口达到2400-3000吨,需对应建设3-4个乏燃料大厂,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乏燃料处理年均投资额为450-600亿元。

      展望九:随着反应堆技术迭代和降本增效,我们预计核能在制氢和工业应用等新型领域的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预计2035年核能综合利用规模将会达到1亿千瓦,为核能发电规模的二分之一,2050年核能综合利用规模将会超过核能发电规模。

      展望十: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核电出口产值将达900-1200亿元。

      “华龙一号”的技术突破意味着我国在主流三代核电技术上真正实现了自主可控,在产品、项目和技术出海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勾勒出我国核电出海的“路线图”,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其核电新建市场空间广阔,我国核工业出口有望受益。

      风险因素:

      可控核聚变研究进展不及预期,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不及预期,国际ITER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相关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商业资本后续投入不及预期、核能项目审批不及预期、交付周期延迟、行业回款资金不及预期、技术开发不及预期、核能在其他综合利用领域推进不及预期等风险。

      投资策略: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我们建议关注如下两个投资方向:1)极端的反应环境对聚变装置结构材料提出极高要求,我国在相关领域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关注ITER零部件配套商;2)超导材料是实现磁约束路线可控核聚变的重要一环,建议关注国内超导材料行业核聚变相关标的。


      而核能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当前发电量在电力结构中占比仅为5%(国家农能源局),远低于全球核电大国水平。近年来,随着新机组项目核准加速,核能产业链各生产环节有望进入密集交付周期,我们看好核能行业的投资机会。同时考虑到核电机组零部件交货周期在2-3年,阀门等核心零部件有望在2023年底起进入集中交付期,释放核电零部件企业业绩弹性,建议关注受益国产化趋势的核电零部件龙头厂商,包含三条核心主线:1)核电设备和材料方面;2)核电工程建设方面,近年来核电建设市场规模维持高速增长;3)核电技术和服务方面。
  • 文章关键词: 核能、碳中和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