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橡胶:否极泰来 胶价有望完成探底
橡胶:否极泰来 胶价有望完成探底
  • www.chemmade.com
  • 2021-06-29 09:59:18
  • 牛钱网
  •   胶价估值偏低 成本存在支持

      2020年一季度,受突发疫情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并在当年4、5月陆续完成探底开始回升。今年2月份之后,受通胀题材的刺激,多数商品再次走高。不过,沪胶逆势回落,产区可能提前开割的预期带来压力,另外轮胎终端消费疲软也影响天胶需求。经过近四个月的背离走势,胶价表现与原油及铜的差距愈来愈大。长期看,从2020年6月末疫情冲击基本消化至今,布油及伦铜价格分别上涨了75%、57%,且均高于去年疫情前的水平。而同期沪胶涨幅仅有27%,并低于2020年1月的高点。

      除了相对于原油、铜等估值偏低之外,胶价也一度低于制胶成本。沪胶RU的交割标的主要来自国产胶,6月中旬前后海南、云南全乳胶厂收购胶水价格都曾低至11700元,交割品生产成本应不低于12700元,而沪胶主力合约曾连续多日最低价仅12500-12600元。

      国内割胶高峰推迟供应压力不减

      自去年四季度至今年4月,胶价处于2018年以来的高位,产区提前开割的热情较高。海南主要产区在4月初开割,进展较为顺利。但云南部分胶树受白粉病的影响,集中开割的日期一推再推,进入6月下旬以来开割率才相对向好。尽管如此,今年国内1-5月累计产胶约16万吨,不仅高于2020年因推迟开割仅达到6万吨的水平,也高于2019年同期的12万吨。

      不仅是国产胶数量增长,进口胶也有增加。2021年1-5月中国进口天然及合成橡胶(含胶乳)共计283.3万吨,较2020年同期的259.8万吨增长9%。其中,进口天胶220万吨,同比增幅6.9%。

      从全球供应角度来看,近十年主要产胶国天胶种植面积平均值为1095.86万公顷,2016年出现1135.63万公顷的历史峰值,2020年为1121.42万公顷,较峰值时下降了1.3%,高于近十年平均值2.3%。所以,近年天胶的潜在产能依然可观。虽然近期新胶增产势头尚不强烈,但主要产胶国原料价格同比增长,对刺激胶农开割的积极性有利。

      不过,近期东南亚地区疫情形势再次紧张,马来西亚宣布自6月1日起全面“封城”,泰国宣布延长紧急法令至7月31日,印尼单日新增病例连续创出新高,先是影响到人员较为集中的下游橡胶制品生产行业,但不排除限制人员流动将影响产区割胶及出口的可能。

      国内天胶需求进入淡季

      今年1-5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2.6万辆和108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6.4%和36.6%。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6%和5.8%。但5月产销量为204万辆和212.8万辆,环比下降8.7%和5.5%,同比下降6.8%和3.1%。3月以来进入传统淡季,7月份之后汽车生产有望见底回升。据中汽协预测,2021年国内汽车产销量有望继续增长,整体增幅可能达到6.5%。虽然受到车用芯片短缺的冲击,但预计下半年形势将会好转。

      此外, 2021年1-5月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较上年同期增35.1%至3.8亿条。同期,中国橡胶轮胎累计出口量为290万吨,同比增长37.6%。不过,5月轮胎出口量为54万吨,环比减少4万吨,同比增长42.4%。由于海运费高涨且集装箱短缺,对轮胎出口形成制约。国内市场因汽车生产处于淡季,配套需求有所降低。而物流业面临运费偏低,竞争激烈的局面,轮胎替换周期有所延长。整体看国内橡胶消费形较为稳定,全年消费量超过上年应无悬念。

      沪胶完成探底中线阻力14000-14500元

      近日沪胶主力合约回到13000元上方,技术形态向好,市场上做多热情有所提升,重要底部基本可以确认。不过,供需形势依然偏空,割胶旺季来临以及汽车、轮胎生产放缓对胶价都有压力。天胶产区天气及疫情发展都可能对新胶生产造成重要影响。宏观面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济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对天胶消费有长期提振的作用。宽松货币政策虽有调整迹象,但不至于对现实经济带来太大冲击。综合来看,沪胶中线表现较为乐观,主力合约或许将反弹至14000-14500元。进入三季度之后,国内汽车生产将见底回升,全球汽车行业受芯片短缺拖累的最糟糕阶段也有望成为过去,下半年沪胶价格波动区间可能上移至13000-16000元。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沪胶、胶价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