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产品资讯 > “煤改气”政策深刻产业穿透力 重塑玻璃产业竞争格局
“煤改气”政策深刻产业穿透力 重塑玻璃产业竞争格局
  • www.chemmade.com
  • 2025-11-20 11:16:08
  • 期货日报

  • 目前“煤改气”政策正以深刻的产业穿透力,重塑玻璃行业的发展逻辑。作为能源密集型产业,玻璃生产长期依赖煤炭作为核心燃料,此次以清洁能源替代为核心的变革,不仅引发供给端的结构性变革,而且推动行业从“燃料替换”向“生态重构”“价值升级”演进。在房地产行业调整与“双碳”目标的多重背景下,这场变革既是化解行业积弊的“破局之举”,更是玻璃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之路”。


    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


    近期,玻璃市场聚焦于供应端的变化,尤其是11月初“煤改气”相关动态关注度较高。


    “市场之所以聚焦‘煤改气’,一方面因为‘煤改气’是玻璃市场少有的推动供应下降的因素,能带动市场边际好转;另一方面 ‘煤改气’或带动玻璃市场平均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对价格形成支撑。”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高级分析师胡鹏表示。


    在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期货部负责人崔彰看来,此次变革不同于以往环保政策的局部调整,而是一次系统性重构,影响深远。


    崔彰认为,玻璃产业“煤改气”的推进,本质是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政策层面看,监管思路正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管控”的根本性转变,通过燃料结构升级,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成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抓手。


    “以前玻璃产业的污染治理多是从废水、废气环节入手,但‘煤改气’推进后,清洁燃气排放的废气比传统燃煤更少,从源头层面减少了污染。”胡鹏表示,这背后体现的是管理部门更注重中长期影响,产业发展更强调长期质量。


    “‘煤改气’的底层逻辑,根本在于解决玻璃行业的过剩问题——通过燃料系统的升级改造,淘汰老旧落后产能,实现产能格局重塑。”广发期货分析师蒋诗语表示,在需求端难以短期大幅提振的背景下,通过能源升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优化产能结构,是破解玻璃行业“内卷”的关键路径。


    在蒋诗语看来,2021年至今,在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度调整后需求再度陷入疲软的背景下,浮法玻璃行业遭遇了供需失衡、库存高企、价格持续承压等严峻考验。“淘汰浮法玻璃落后产能、实现行业成本重构、推动深层产业变革已迫在眉睫。通过燃料升级淘汰老旧产线、缩减产能,部分企业考虑向能源成本更低的区域迁移,加速产业区域整合,行业正逐渐从‘燃料替代’迈向‘系统重构’。”她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备受市场关注的正康清洁能源在沙河市投资40亿元建设的清洁煤制气项目,通过集中供应清洁燃气替代传统分散式煤气发生炉,助力玻璃企业实现能源消费“去煤化”。该项目每年可节约用煤约90万吨,带动行业能耗水平下降10%;同时通过规模化供气降低企业燃料成本,其煤制气成本较天然气低300元/吨。


    今年以来,沙河地区的长城四线已完成正康燃气的切换,截至目前,尚未有其他厂家接入。“目前沙河燃煤产线尚有一定利润,若切换为正康燃气,成本将会增加。此外,正康煤制气尚未定价,具体成本增长幅度无法确定,但成本上升必然会让处于低迷期的企业经营压力更大,后市的具体接入时间尚难定论。”蒋诗语称。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煤改气”已超越单纯的环保政策范畴,成为玻璃产业落后产能出清、结构优化的重要“催化剂”。


    “煤改气”改造进度分化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玻璃产业“煤改气”进程主要聚焦于华北核心产区河北沙河,本次整改涉及当地玻璃产能共计6000吨/日。受资金实力、生产计划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沙河各玻璃企业的改造进度分化明显。


    据胡鹏介绍,今年4月初沙河地区发布的《玻璃生产线清洁燃气切换计划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10月底前需全面完成区域内9条玻璃燃煤生产线的清洁燃气切改,实现煤气发生炉清零,确保玻璃产业完成环保升级。


    在政策推动下,11月初沙河已有4条燃煤玻璃产线正式停产,后续将全面切换至清洁燃气供应。据统计,这4条产线分属4家企业,日熔量分别为600吨、600吨、700吨和500吨,合计影响日熔产能2400吨,且相关产线以生产小板玻璃为主。


    “在政策要求下,尽管当地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均已按规定停产相关产线,但改造及燃气切换的具体进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胡鹏进一步解释,玻璃企业“煤改气”涉及燃烧系统重构、管道对接等复杂工序,相比传统冷修更耗时且投入更大,短期可能对部分企业现金流形成压力。不过,涉及改造的企业中,部分已建成新产线待点火,因此政策对其整体生产经营的实际影响相对有限。


    崔彰也认为,当前沙河玻璃产业“煤改气”处于政策推进与市场自主博弈的关键阶段。


    “部分厂家已启动管道接入前期工作,为后续接入集中煤制气作准备,但整体市场呈现‘主动改产’‘被动停产’‘观望等待’三种分化状态。”崔彰表示,进入取暖季后天然气价格攀升,原先使用天然气的小型玻璃企业因成本压力增大,接入集中煤制气的意愿较强,属于“主动改产”群体;另有部分企业因厂区地势限制无法接入集中供气管网,只能面临“被动停产”,而多数仍有盈利空间的燃煤产线企业,则选择暂时观望。


    除沙河之外,湖北地区以石油焦为燃料的玻璃产线也面临政策压力。崔彰介绍,“2024年12月湖北省发布专项文件,要求通过工艺升级、能源替代等综合措施,降低玻璃企业污染排放与碳排放强度,明确提出以石油焦为燃料的窑炉需加快转向天然气,2026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造。”


    但从市场实际进展来看,湖北地区石油焦改天然气的节奏偏慢——因距离政策要求时间还远,多数企业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这种区域分化与企业决策的差异,核心源于不同燃料类型带来的显著成本与盈利差距,这也是“煤改气”对玻璃产业最直接的影响。


    数据显示,当前浮法玻璃产线中,以煤制气为燃料的周均利润达51.26元/吨,石油焦燃料产线为32.52元/吨,而天然气燃料产线已连续亏损近一年半,周均利润仅为-187.70元/吨,尤其是在纯碱、煤炭等原料成本大幅下行的背景下,沙河燃煤、湖北石油焦等低成本产线仍有盈利空间,这进一步削弱了部分企业的改造动力。


    从全国玻璃产业能源结构看,天然气产能占比已超50%,石油焦与燃煤产能占比均在15%左右。燃料类型的差异直接传导至产品端:天然气烧制的玻璃因成本更高、质量更优,其现货价格普遍高于石油焦及燃煤烧制的产品。


    胡鹏认为,随着各地“煤改气”“石油焦改气”政策逐步落地,未来国内玻璃产线的单位能耗将持续下降,行业竞争逻辑也将从“价格比拼”转向“质量竞争”,企业将更注重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推广,这有望推动行业盈利水平实现结构性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布局层面的重塑也在同步发生。为规避能源成本压力,部分玻璃企业已开始向能源价格更低的区域迁移,这一趋势将加速产业资源的区域整合,推动玻璃产业形成更适配能源禀赋与环保要求的空间布局。


    玻璃产能出清加速期将至


    令市场关心的是,核心产区政策执行力度成为玻璃行业区域格局调整的关键。作为全国玻璃定价中心,沙河地区6000吨/日整改产能的推进节奏直接牵动全国价格走势;湖北地区石油焦产线改造则受企业资金与政策力度双重影响,区域分化趋势日益凸显。


    “11月初,沙河地区已停产4条燃煤玻璃产线,浮法玻璃在产日熔量从161835吨降至159135吨,同比微降0.03%。”胡鹏表示,停产冷修的产线因监管要求与玻璃生产特性,短期内无法恢复供应,且暂无明确复产计划,后期供应情况取决于监管进展,预计2026年新点火产线将弥补产能缺口。


    在他看来,“煤改气”相关产能的复产则依赖市场状况与企业决策,短期可能提升生产成本、压缩利润,但中长期将降低环保支出,适配“碳中和”政策,助力企业获取优质客户。


    当前玻璃市场供给端的不确定性,集中于“改产进度滞后”与“企业改产意愿波动”两大问题。


    蒋诗语解释,玻璃行业今年产能未大幅缩减的核心原因是原料成本大幅下降,使得部分产线亏损幅度未进一步扩大。低成本产线尚有利润空间,使得企业改造面临的成本压力成为弱周期下改产意愿的关键制约因素。


    蒋诗语表示,房地产筑底持续,存量待竣工项目对玻璃的需求逐步收窄,后市竣工端同比缩量的格局明确,玻璃需求难言改善。而沙河4条产线的强制冷修,正体现了政策端推动传统行业“反内卷”的决心。


    崔彰告诉记者,沙河“煤改气”绝非简单的燃料更换,而是产业的系统性升级——由玻璃厂自行制备煤气转为正康公司集中供应清洁燃气。初步估算,产线成本将提升约5元/重箱,产品质量则不受影响。改造主要涉及集中供气管网与生产线的连通及燃烧室优化,改造时间相对灵活,不会干扰整体生产计划,企业是否减产或退出市场完全取决于自身决策。


    他认为,沙河地区是全国玻璃集散中心,产能占全国的10%,对全国玻璃价格有一定影响力,“煤改气”可能对沙河地区玻璃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全国市场价格。不过,沙河产能变动仅对全国价格和区域供需平衡产生短期扰动,无法改变行业基本面,对下游采购情绪有一定影响,其长期走势仍取决于真实的订单情况,对房地产需求端的影响有限。


    崔彰表示,“煤改气”正重塑玻璃行业的竞争基因。中小产能加速退出,头部企业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乘势扩张,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这一过程不仅是能源结构的转换,更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他建议,企业需把握转型节奏,短期保障现金流以完成改造,中期通过产品升级对冲成本压力,长期布局能源多元化与技术创新。


    展望未来,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浮法玻璃行业亟待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单一依赖,加速行业洗牌与转型。预计2025—2026年行业将进入产能出清加速期,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战略核心,成为企业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文章关键词: 玻璃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