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再生PET格局为中国主导供应,欧美驱动需求,东南亚承接加工,形成一条由政策与成本共同驱动的、自亚洲流向欧美的清晰国际供应链。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再生PET产业在近年来经历了高速增长,并逐渐形成了结构清晰、区域特征鲜明的供应与贸易格局。2025年,全球再生PET产量预计将达到1815万吨,其供应高度集中于中国、欧洲和东南亚三大区域,三者合计占全球总产量的72.8%,共同构建了全球再生PET供应链的主体框架。与此同时,贸易流向呈现出“亚洲输出、欧美输入”的鲜明特征。
一、全球供应格局:高度集中,区域分工明确
从全球再生PET的供应结构来看,中国、欧洲和东南亚分别以37.4%、20.2%和15.2%的产量占比,成为全球供应的三大支柱。北美地区则以13.2%的份额位居第四。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格局不仅体现了各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政策导向上的差异,也凸显了全球再生PET产业链的区域分工特点。
中国作为全球再生PET供应的核心,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方面得益于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所带来的废塑料(8383, 12.00, 0.14%)资源基础,另一方面则归功于其日益完善的回收体系和强大的化纤产业基础。中国已形成了从废塑料回收、处理到高值化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实现了从“废料进口国”向“高端再生料出口国”的战略转型。2025年,卓创资讯预计中国再生PET年产量达到680万吨,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仍有部分的供应盈余。
欧洲和北美作为成熟市场,其再生PET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强制性政策法规的驱动。欧盟的塑料战略、包装法规以及再生含量目标,为再生PET创造了稳定且持续增长的内需市场。然而,这些地区面临运营成本高、初级加工能力有限等挑战,导致本土供应难以完全满足需求,需依赖进口以弥补供需缺口。
东南亚地区作为新兴的再生PET生产基地,近年来快速崛起,承接了全球废塑料加工环节的转移。其发展主要依托于较低的运营成本和地缘优势,但也面临来自中国高质量再生PET产品的竞争压力。该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回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技术升级速度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
二、全球货源流向:亚洲输出为主,欧美需求驱动
在全球贸易层面,再生PET的货物流向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互补特征。亚洲地区作为主要的货物流出地,欧美则成为核心的货物流入地,形成了从东亚、东南亚流向欧美的清晰国际贸易路径。
具体来看,中国和东南亚共同构成了全球再生PET的供应支柱。中国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优势,不仅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还在高端再生料领域形成了出口能力。东南亚则依托成本优势,专注于中端产品的加工,成为全球再生颗粒的重要供应枢纽。此外,全球其他地区(如部分资源富集国家)也贡献了约40万吨的净出口量,进一步丰富了全球供应结构。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洲和北美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再生PET消费市场,存在显著的供应缺口。欧洲年消费量预计超过400万吨,但本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存在一定的供应缺口;北美同样面临类似问题。这些缺口主要通过从亚洲等地区进口弥补,使欧美成为全球再生PET贸易的主要目的地。
日韩等高端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仅在高品质再生PET产品上存在微小缺口,主要依赖周边地区进行补充。这一现象反映了全球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以及供应链对不同区域需求的精准响应。
三、未来展望:从产能扩张到结构性竞争
随着行业初期红利的逐渐消退,全球再生PET产业的发展正在从简单的产能扩张,转向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竞争。未来的竞争将集中于回收体系的效率、技术升级的能力以及政策环境的稳定性。
对中国而言,保持全产业链优势并持续提升产品附加值,将是巩固其全球核心供应地位的关键。欧美地区需通过提升本土回收能力和加工技术,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东南亚则需要在成本优势基础上,加快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升级,以应对来自中国等地区的高质量竞争。
总之,当前全球再生PET的供应与贸易格局已基本定型,但在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动态交互作用下,仍存在调整与优化的空间。各国和地区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与份额,将最终取决于其回收体系的完善程度、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应对全球绿色贸易政策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