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油价窄幅震荡,全球炼厂开工旺季,6月以来柴油利润大幅上涨带动欧美炼厂综合利润走强至年内最高水平。原油(607, -8.60, -1.40%)供应在OPEC进入增产周期、非OPEC逐步投产节奏下环比上升,全球石油进入累库周期,原油月差高位回落,基本面偏震荡格局。近端欧柴受多重因素走强,预计供需紧张仍将延续,上修三季度炼厂开工预期。
今年欧美炼能淘汰,4月炼厂意外偏多,取暖需求较好,欧洲柴油出冬时库存偏低,但全球柴油产能充足,彼时港口库存历史中性水平,欧柴裂解偏震荡运行。6月伊以冲突爆发,欧柴裂解受到霍尔木兹海峡可能中断风险暴涨,随后伴随局势缓解回落。然而成品油轮运费上涨带来的“软中断”影响持续,6月起欧洲自中东柴油进口量同比、环比大幅下滑。叠加内陆运输动脉莱茵河水位预警,削减运输量、增加运输成本,交割地ARA地区加速去库,现货快速收紧,近月月差飙升。7月中旬,欧盟再度提出加强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包括下调对俄罗斯原油、石油产品限价水平,禁止进口由俄罗斯原料加工生产的石油产品。新制裁措施涉及对约30万桶/日欧洲柴油进口量影响,现实供需紧张叠加供应收缩预期,欧柴裂解再度走强。
炼能端,今年美国26万桶/日LyondellBasell炼厂和英国Grangemouth炼厂(15万桶/日)已经完成淘汰,德国Wesseling炼厂(15万桶/日)和洛杉矶Philips66炼厂(13.9万桶/日)也在计划中。BP德国Gelsenkirchen炼厂计划关停25.7万桶/日炼厂的1/3,并将剩余的2/3产能出售。加总来看,今年欧美面临80万桶/日的炼能关闭。4月28日lberian半岛发生停电事故,西班牙、葡萄牙地区超过150万桶/日炼能被迫关停,其中超过40万桶/日炼厂关停时间超过两周。
需求端,6月HCOB欧元区制造业PMI仍处于收缩状态,指数为49.5。受货运需求疲软及柴油车逐步淘汰的长期影响,4月柴油消费量下降8万桶/日(1.7%)。反观非道路用柴油,其年需求量却强劲增长16万桶/日(15.7%),其中民用、商用及机构供暖需求占比较大。这些用户通常拥有较大储油能力,因此采购对价格波动较为敏感。4月油价大幅下跌引发的抢购潮,加上冬季严寒的余波,共同推动了需求激增。不过这种效应难以持续,欧洲柴油需求仍趋于稳定,主要关注工业运输环节是否有所回暖。
进口方面,截至7月第三周欧洲柴油到岸仍比去年同期低50万桶/日,主要受到中东装载量低影响。当前价差下,亚洲到欧洲柴油套利窗口理论打开,边际炼厂向欧洲出口经济性大幅提升。
7月19日,欧盟颁布第18轮制裁细节,其中禁止进口由俄罗斯原油生产的石油产品条款将于2026年1月21日生效,这意味着欧盟有6个月时间切换物流,寻求新的柴油进口来源。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盟颁布多轮对俄罗斯能源制裁,切断来自俄罗斯的直接进口,之后印度和土耳其成为重要的“中转地”——印度和土耳其加大乌拉尔原油采买,加工成柴油出口至欧洲,目前这部分柴油出口量约为27.5万桶/日。2026年1月前,欧洲仍可以维持现有进口格局。更长周期来看,本轮制裁执行的细节将影响欧洲柴油进口总量,可能引起欧洲柴油长期溢价。例如,印度和土耳其炼厂加工多种不同原油,是否根据原油组合中使用俄罗斯原油比例来决定被定义“俄罗斯来源”柴油的比例。若炼厂原油组合中有40%来自俄罗斯,是否生产柴油中40%被视为俄罗斯来源,60%被视为非俄罗斯来源。则理论上只要欧洲进口的柴油总量低于炼厂所产柴油的60%,就可以假定这些柴油为非俄罗斯来源。或欧盟采取最为严厉的制裁措施,只要第三方国家进口俄罗斯原油,就无法保证出口的柴油非俄罗斯来源,则全面禁止进口该国的柴油进口。这种情况下,印度、土耳其成品油出口总量将面临下滑,欧盟对中东成品油依赖度提升,重塑物流格局。
整体来看,近端交割地库存低位、进口尚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中期欧盟倾向于在新一轮制裁生效前主动补库等因素使得欧洲柴油基本面向好,但短期裂解受不确定性影响加剧,关注“买预期、卖现实”交易、政策细节预期差造成的波动风险。原油仍偏震荡运行,受柴油利润高企影响,三季度炼厂开工预期上修,但OPEC持续增产、非OPEC深海资源仍在投放,原油整体过剩格局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