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意味着企业将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意味着很多老办法可能不管用,需要企业开动脑筋。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如果对前进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不够,应对不及时、处理不到位,就有可能影响改革的进程与成效。因此, 笔者认为,改革要善于发现问题,就是要抓住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的“痛点”,要抓住这些“痛点”去下刀子,开创新的局面。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有着42年历史的国有化工企业,虽然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成效甚微。2014年11月12日,黄麦岭成为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适应企业新的发展需要,黄麦岭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全面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建立与黄麦岭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中,黄麦岭狠狠抓住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机制陈旧、管理低下这些“痛点”,大刀阔斧地精简生产经营机构;精干主体,剥离政府职能;整合后勤,推行市场化服务;以岗定薪,建立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人才选聘机制,培植企业发展后劲。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多年陷入困境的黄麦岭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增盈,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深化改革最忌不痛不痒。“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前人对治理者的谆谆告诫。这里的“审势”,就是告诉我们要站得高看得远,学会审时度势。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研机析理,把握规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由此,笔者认为深化国企改革更应“就势戳痛”,在推进改革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而不是优柔寡断,丧失时机。
改革中,决策者如果不敢戳痛处,那么势必会错失机遇。现在,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改革找准了“痛点” ,国有化企才能扬帆远航、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