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大于求,消费比重较低、市场持续低迷,必须通过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拓展交通、工业领域应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消费市场,从而扭转当前和今后天然气产业发展面临的被动局面。”这是上周在陕西延安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液化天然气大会——延安峰会上,业内专家给天然气产业开出的“药方”。
近年来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下滑,加之美国页岩气革命打破了世界能源供应格局,导致全球天然气供大于求,市场持续低迷。就中国而言,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5.8%。但与会专家仍认为天然气大规模有效替代煤炭是大势所趋。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表示,随着能源加快转型,“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煤炭消费将进入峰值期,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将继续增长,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到10%,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副秘书长赵梅表示,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3600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燃气消费量增长至1800亿~2000亿立方米。赵梅同时认为,目前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主体构架基本形成,全国天然气长输管道里程超过7.3万千米;接收站已投产12座,总能力4860万吨/年;储气库也已建成18座,总气量55亿立方米/年,为增加天然气消费打下了基础。
但张玉清认为:“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输送管网覆盖率低,管网总里程仅7万多千米,同时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未实现突破,调峰储气能力不足,储备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下游应急保障能力不够,这些都在影响着天然气的消费。”
张玉清建议,要想推动天然气的消费,必须加快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实施峰谷气价、季节性气价;调整完善政策,支持天然气在交通(包括LNG汽车、船舶燃料改造)以及发电、分布式能源等工业领域应用;加快天然气主干管道、配气管网、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水平。在主干管道未覆盖的小城镇和工业园区,可以通过LNG气化装置提供天然气。
理顺和优化天然气定价机制至关重要。会上也有代表提出,可以首先建立气电价格联动机制,将天然气用来发电;其次,要引导工业用户使用天然气,加快制定“煤改气”的环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