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十面“霾”伏,我们怎么办?
十面“霾”伏,我们怎么办?
  • www.chemmade.com
  • 2016-01-05 10:31:44
  • 中国化工报

  • 不知从何时起,口罩不只是出现在医院,而是满大街行人的脸上;也不知从何时起,打开天气预报,人们不仅要看气温变化,还要关注PM2.5指数。而近期的一条新闻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国家环保部检查组在赴河北查处雾霾源头时,却因雾霾险些迷了路。


    中国的雾霾真的严重了。2015年的冬天,北京雾霾频发,半月内就经历了两次严重污染过程,还首度发布了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河北、天津、上海、广东、东北3省等众多地区也纷纷开启了“仙境”模式,能见度不断刷新新低;而元旦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大雾橙色预警和霾黄色预警,中国多个城市在雾霾中度过了整个元旦假期。
     
      面对如此凶悍的雾霾,公众对其关注度急剧飙升,除了在网络上调侃各种雾霾段子,更是在心中画下数个问号:雾霾从哪里来?雾霾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雾霾怎么治?  


    呼吸之痛  
       
      每当重度雾霾来临,公众就会从新闻中看到我国各地发生的各种大堵车、航班晚点、交通事故等。而就在不久前,因为雾霾原因,曹妃甸港有两艘液化天然气船始终无法卸货,导致北京临时采取燃气供热“限量保供”措施。雾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不少地区企业的生产和公众的生活秩序。


    “雾霾天对呼吸系统影响最大。”北京和平里医院的王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且接触面积较大,数百种大气颗粒物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大部分还会被人体吸入。雾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容易使得空气中病菌的活性增强,细颗粒物会带着细菌、病毒,来到呼吸系统的深处,造成感染。


    王医生还告诉记者:“雾霾对人体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影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还伤肺、伤心脏、伤皮肤、伤血管、伤脑,严重的还会对内脏器官造成严重破坏,形成肺癌、心肌梗塞都有可能。”


    “只要出现重度雾霾天,我两岁的儿子就会咳嗽,稍不注意就是肺炎,弄得我都没办法上班。”一位年轻妈妈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


    除了对人身健康造成危害,雾霾也影响着工业生产。


    “近年来,因为雾霾的原因,我公司已经多次接到上级要求限产、停产的通知。”河北廊坊一家化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诉苦,“化工企业最怕时停时开,因为每停一次,各种物料损失很大。现在市场形势本就不好,反复停开,企业日子更不好过。”


    记者也注意到,在从上至下缓减雾霾的应急预案中,工业企业停产限产都是主要措施。比如在2015年11月底,北京市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提升至橙色预警后,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措施,对2100余家工业企业实施停产限产。 
         
      成因之争    
       
      雾霾的严重危害已毋庸置疑,治霾成了中国政府的必行之路。然而,谁是造成雾霾的元凶,却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有关方面和专家莫衷一是。


    以北京等地近期的重度雾霾为例,环保部门专家认为与采暖燃煤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密切相关;住建部门有关官员则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不是供暖;中国气象局专家认为,主要是外来输送;而北京市环保局不久前刚发布的报告认为,雾霾成因中北京本地产生约占七成。


    雾霾成因说法相互“打架”,由来已久。以众所关注的机动车与雾霾的关系来看,中科院研究员张仁健几年前认为,汽车尾气对北京PM2.5的贡献率不足4%;但北京相关部门则认为,机动车排放、燃煤和工业生产位列雾霾来源的前三。


    “就北京雾霾而言,我个人对于汽车尾气排放占比最高的说法并不认同。为什么在汽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冬季取暖开始后,北京雾霾立即加重了?”网友“不老竹”在QQ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也有公众质疑,在雾霾成因应该由谁来发布没有明确的前提下,谁都急急忙忙站出来说话,不排除一些部门极力撇清与自己行业关系的动机。


    日前有媒体报道,熟悉河北情况的环保系统内流行一句话,尽管每个城市都有霾,但味道不一样:保定煤灰味道很浓,邢台沙河则是玻璃石英砂粉末的呛味。


    “据我了解,业界对于排放源及其一次污染物排放的识别即工业排放、移动源、农村散煤等没有异议,但对各种排放源的贡献份额尚有争议。”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冯相昭博士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就化工行业而言,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排放源解析结果公布。但我觉得对于二次污染的反应机理认识有待研究论证。”


    记者梳理发现,在各种有关雾霾成因的说法中,“燃煤成因说”被提及得最多,化工也不排除是雾霾的“贡献者”之一,但排名并不靠前。


    “不能因为雾霾而葬送了化工行业的前景。”上述廊坊化工企业的负责人反复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不少被采访者也都认为,把脉雾霾成因,是治霾的重要前提。各个地方、各个季节的雾霾成因都可能不同,为此,追寻雾霾的成因,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难题。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相关各方加强统筹,相互协作,合力研究,共克难关。关于雾霾成因的分析,须持客观、科学的态度,不宜轻易下结论,尤其要避免相互“打架”的现象存在。 
         
      化企之责 
       
      “治霾基本靠风。”这是时下最流行的一种说法。也难怪身陷霾区的人天天都在“等风来”。但治霾真的只能靠风吗?


    “我们不能只恨雾霾、怕雾霾,而不考虑如何治理雾霾。其实,治理雾霾人人有责,更是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化工企业自然也不例外。”行业专家、大唐能源化工公司安全环保总监郝军向记者介绍说,他所在的公司近年来投入巨资治理所属化工项目的废气排放,所有项目的废气都实现了脱硫和脱硝的达标处理;氨法脱硫是我国使用较多的一种环保脱硫方式,而用于脱硫的氨是化工产品。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了解到,我国规模以上石油化工企业已基本完成了废气排放装置的技术升级和达标排放。


    一位环保专家对记者说:“发达国家治雾霾,除了必要的措施和技术优势,还有一个‘秘笈’就是污染转移。西方国家发达了,就把污染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但我们不能这样做,我们要走治理的道路。”

     
      “我国燃煤中20%~30%是散煤,每年消耗量在6亿~7亿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刘未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散煤的使用量大面广、低空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而且整个散煤的供需市场是十分混乱的,使用方法也很粗放,成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难点。


    郝军认为:“如果改变散煤的无序使用,通过现代煤化工清洁利用加以消化,对我国环境的改善必定会大有好处。”


    虽然机动车排放是雾霾主要来源的说法还有争论,但巨大的环保压力已经促使政府提前推行油品升级。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4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措施,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和企业技术升级。


    “三桶油”就油品升级也在加快步伐。2015年12月1日,中国石化齐鲁石化新建150万吨/年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建成。这是齐鲁石化建成的第二套催化汽油吸附脱硫装置,该装置投产后,齐鲁石化出厂汽油将全部达到国Ⅴ标准,意味着明年元旦齐鲁石化将如期向山东等市场供应国Ⅴ标准汽油。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国石化2000~2014年累计向炼油板块投入2615亿元。今后,中国石化每年还要投入300亿元进行升级改造,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中石油、中海油近年来纷纷投资改造或新增相关装置,力争紧跟成品油的升级步伐,或争取提前完成升级大任。在油品行业活跃度高的山东地方炼厂,近年来也提高了升级油品的意识,不少地方炼厂纷纷寻求“外援”,与主营炼厂之间加强合作,以加大油品升级力度。


    “毋庸置疑,根治雾霾,急需科技力量的介入。”郝军认为,在宏观层面,国家需要从工业布局、经济转型、产业调整等方面进行调整,但具体到每一项针对雾霾治理的措施,无科技则难言成功。因此,需要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并对传统生产企业的工艺进行改进;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通过对电动车等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逐步替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缩减工业燃煤并开展清洁利用,对煤炭进行脱硫脱硝处理,尽快发展新型替代能源。


    “要将空气中PM2.5的含量尽可能降低,让雾霾散去、蓝天重现,科技创新大有可为,化工企业也大有可为。”郝军强调。

  • 文章关键词: 化工企业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