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煤必化、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煤化工如何跳出产业发展怪圈?
近几年,“逢煤必化,遍地开花”,几成煤化工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但由此引发的盲目建设和产能过剩,又往往引发国家政策的调控,产业发展跌宕起伏。
当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化工应当如何理性稳健发展?
日前,在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十二五”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会上,各方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
力避“逢煤必化”怪圈
国家石油和化学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延伟说,目前随着煤化工产业总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煤化工生产大国,但是也面临着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风险过大等现象。其中,传统煤化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而煤制油、天然气等新型煤化工,虽然在我国尚处在示范阶段,但存在一定的投资过热势头。
刘延伟说,“随着‘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加和煤化工行业内部及相关外部行业竞争的加剧,目前‘逢煤必化’的现状必须要破除,推动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煤化工产业目前遇到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国家煤化工发展产业政策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带来的影响,也有地方政府出于对政绩的追求而进行的产业推动,更有企业对产业、市场、产品波谷周期认识不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原因。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副总经理吴刚介绍,当前煤化工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不协调。新矿集团在西部某省竞买一处煤炭资源时,当地政府竟然要求煤炭的就地转化率要达到72%!
吴刚说,要改变当前煤化工乱象,不适于搞煤化工的地方,政府不要硬性要求煤炭资源转化。地方政府考虑增加地方GDP,顾虑政绩考核,因此,推动了煤化工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和调控。
与会专家对此持相同观点,一致认为,根治产能过剩,单靠企业方面的力量还不够,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这就要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政绩考核如同一个指挥棒,其方向正确,发展才能科学。
煤化工产业亟需升级
煤化工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我国石油替代问题,能源安全是个战略问题,需要国家尽快出台有关煤化工行业标准,以终止当前行业发展的无序状态,推动煤化工产业稳步发展,向高遄迈进。
山东能源集团总工程师翟明华介绍说,根据相关规划和产业发展需要,整个集团“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投资超过千亿元,具体产业领域的选择一定要坚持“高质、高端、高效”的原则,力求产业健康发展。
刘延伟认为煤化工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布局导向。首先是政策导向,也就是产业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对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其次是资源导向,力求“近煤近水”资源丰富,形成煤电化一体开发格局,发挥内部协同效应;再次是市场导向,对产业、产品进行充分论证,掌握行业发展前景。
化工专家、原山东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厅副厅长张东泉认为,煤化工是煤炭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有两个着力点:一是瞄准大市场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另一是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新材料等高端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到我省的煤化工产业,他认为,山东煤炭企业在进军西部地区时,必须从高端出发,发展煤制油气产业,从而更好地利用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在省内主要依靠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走精细化的路子,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东部沿海地区要靠引进技术、合作项目、进口原料等手段,发展临港型高端新型煤化工基地。
企业还须审慎抉择
煤化工作为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一个项目动辄数亿元、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投资,一旦产业布局出现不当,将造成极大损失,同时对投资的母体企业造成拖累,因此必须要审慎选择行业切入点。
张东泉表示,对于煤化工产业这样的大型投资项目,必须慎之又慎,前期论证一定要细致到位,几十亿元的投资项目,即便拿出几千万元来作论证也值得,关键是要把产品、技术、市场分析透彻,对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风险作出充分评估。
全国化工合成氨设计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李孟璐介绍,目前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及设备选择必须十分谨慎,不少地方都出现过因技术路线失误造成产业失败的案例。
对此问题,山东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田原宇建议,企业一定要根据所处区位、煤质及其它配套资源综合选择煤化工产业路径,同时前期要设置产业示范工程对技术路线进行必要检测,尽管我国多煤少油的资源特征,促使煤化工技术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新型煤化工产业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洁净煤技术、先进的煤转化技术以及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在这方面企业要建立起相应的融资平台、技术创新、人才培育等支持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新技术的研发,防止落入技术陷阱。
国家发改委今年3月份专门下发通知,对相关煤化工项目设置门槛,以切实加强煤化工产业的调控和引导。
与会专家认为,这一通知所设门槛十分恰当,有利于整个煤化工行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但关键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