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企业资讯 > 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
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
  • www.chemmade.com
  • 2010-01-17 09:18:14
  •         11日,武汉科技大学化工学院王光华教授在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回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其团队攻关的科研项目“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成果凝聚了他们20余年的心血。

       要炼焦也要环境保护

       焦炭生产是钢铁生产的重要一环,在炼焦过程中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含有毒有机物的废气和难处理的焦油废渣。焦化污染物数量大、毒性强、成分组成复杂,成为世界性的行业难题。

       同行们在开玩笑中说,把焦化厂建到哪儿,就会把污染带到哪儿。作为在全国建焦炉有20多年历史的王光华团队,心里一直憋着一股气:一定要在自己手中将“有焦化就有污染”的局面扭转过来,让焦化走出污染的围城,实现“绿色”炼焦的梦想。

       中国焦炭产量约占世界的60%,貌似强大的背后,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的转移。2008年焦化行业GDP占全国的1.36%,而污染却占全国污染总量的5%,是全国的单位GDP平均污染量3.7倍。

       武钢焦化厂建厂初期,当地居民这样形容:鸟从厂区上空飞过就会变黑,附近的河流,鱼虾几乎绝迹。虽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反映了炼焦对环境污染的严重。

       焦化厂建在哪里,哪里的村民就遭了殃:水变成了黑的,没法儿喝了;企业周围剩下的庄稼地也废了,种什么什么不成,只能收一把秸秆当柴烧;整日浓烟遮蔽,家里连窗子都不能开,地上黑煤烟灰一层一层的……

       焦炉口装焦的工人整日工作在烟尘中,看起来就跟煤炭工人一样,两个鼻孔都是黑乎乎的灰尘。焦化专业的学生都知道就业前景非常好,收入也很稳定。实习了解工作环境后,很多人却想转行。自身的感受、学生的反应,让团队成员们深感焦化治理迫在眉睫。

       20余年来,王光华团队致力于开发焦化污染控制技术,并在各种场合推行。他们要走到哪儿就把环保带到哪儿!

       焦化“三废”治理重在源头

       焦炉的消烟除尘是王光华团队最早开始着手的,20多年来他们不断研发改进技术,四川达州钢铁集团采纳的是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新技术从根本上消除焦炉排出废气中有毒烃类污染,解决了炼焦烟尘治理的行业难题。

       源头治理,是王光华团队从一开始就坚持的理念。焦化行业的“三废”治理,想要彻底,用多种方法组合可以办到,但成本太高,这也是为什么连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难以解决焦化污染的根源所在。

       秉承这一理念,项目组研发出来的新工艺不仅高效而且成本低。为从根本上根治煤气冷却酚氰废水的产生,项目组解析了炼焦化学产品回收系统污染物产生的根源,研发出无堵喷洒横管间冷煤气冷却短流程新工艺。

       炼焦过程产生的难治理废氨水90%以上来自于炼焦剩余氨水。项目组创造性地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废氨水NH3-N脱除,新研发的无污染煤气流解析脱NH3-N新工艺,不仅消除传统蒸汽法增加的20%的废氨水,而且不产生酚氰废水,降低后续废水处理站83%的NH3-N负荷,解决了出水NH3-N不易达标的难题。

       酸焦油和焦油渣等废渣不易从源头治理,项目组“以废治废”,发明用废氨水治理废渣,制成型煤粘结剂的方法,消除废渣污染的同时,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0多年来,项目组集试验研究、工程设计、工业应用一体化,研发出的焦化过程主要污染物控制关键技术已在武钢等20家不同规模企业应用。

       据3年近10家企业统计,节水45086万吨,相当于武汉市(现居人口828万)2/3的居民一年生活用水量,减排污染物38240万吨,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9.03亿。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较少对水体和大气的污染,保护水资源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研团队是智慧的摇篮

       至今,项目组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项目有80余项,他们践行着当初把焦炉建到哪里,就将环保带到哪里的理念。20余年,团队攻关不断取得进步的背后,是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提高。

       为企业设计焦炉时,他们一定会将环保措施设计进去;做可行性研究时,也将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进去。如果企业不愿意上环保项目,他们就会给企业打预防针:不上的话,以后改造成本更大,而且可能影响生产,诱发危险。新工艺在一些企业取得成果后,他们就积极劝说企业前去参观。

       初期,项目组成员要苦口婆心劝企业建有环保措施设计的焦炉。企业初期认同,后期施工中却暗暗打折扣。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国家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找到他们要建“环保型焦炉”。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应用项目的关键技术后,成功使企业增产增效,扭亏为盈。

       “没有企业合作,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目组没忘掉企业。他们出技术,企业出设备,产研结合才有了现在的成绩。王光华至今仍记得,89年的年关,项目组还在山西宏运焦化公司进行项目的紧张调试。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业主,大年30那天,业主亲自开车将老师们从山西送回武汉过年。

       获奖之后,成员们最深的感受是自豪,而他们最自豪的是大家一直都很团结,他们感叹“技术研发的过程是攻关克难”。不论是20多年攻坚克难的技术研究,还是组织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申报,这个团队都十分团结。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