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燃料电池产业尚处于商业化导入期,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氢燃料电池产业想要在众多技术路线较量中争得一席之地,实现商业化,必须要过技术关、成本关和场景关。
第一是技术关。在技术方面,国内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质子交换膜、双极板、高压气瓶等核心部件,从目前领先和追赶的企业指标上就能看出差距。比如电堆功率密度,国内产品大概在2kW/L左右,国际先进水平已经达到了3kW/L左右;催化剂效率方面,国内每千瓦的铂用量大概0.3克,而国际先进水平已经降到0.06克以下;膜电极耐久性方面,国内动态工况实测寿命大概在3000小时左右,而国外已经达到了9000小时……
第二是成本关。对于燃料电池技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需要从能源供给转换的全局考虑,如果没有实现从化石能源往氢能的整体转换,并在较大地域范围覆盖,就没办法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对于整车企业而言,市场规模就比较有限,需要较大体量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据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介绍,目前从材料购置成本角度来看,国内商用车的电堆价格在每千瓦1.5万元左右,一个30千瓦的电堆价格在50万元左右,已经占到了整车价格的一半以上。而同样性能的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价格仅是其30%左右。“从未来发展来看,氢燃料电池如果要过成本关,必须通过技术升级和扩大规模,大幅度降低电堆价格至每千瓦500元以下。”张夕勇说。
第三是场景关。从中远期来看,中型和重载货车是氢燃料电池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中型和重载货车的行驶里程长,环保要求高,燃料电池汽车和氢能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补足电动汽车的短板。“预计,到2050年将会有超过50%的重型卡车用氢燃料电池作为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
目前氢燃料电池的发展阶段与十年前锂动力电池的发展阶段基本相似。随着未来几年国内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难题的破解和系统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氢燃料电池汽车有望在部分地区和应用场景中迅速增加。而从长期来看,完善的产业链、更多企业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及法规的建立、国际开放合作等将影响氢燃料电池在商业化道路上的进程。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