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被誉为“世界稀土第一大国”,拥有资源储量、生产规模和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四个全球第一的优势地位。然而,在8月8~1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包头·稀土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却发出了令人忧虑的声音:我国稀土资源目前已经严重缩水,“稀土大国”的优势将面临逆转,中国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
据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等资深稀土专家介绍,上世纪60年代,随着对我国最大的稀土矿山包头白云鄂博矿山稀土资源的勘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在全球的比重大约占90%。此后近50年的发展,由于中国稀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全国各地利益驱动之下的违规开采以及破坏、浪费,加上国外在稀土资源勘探上陆续取得进展,这一比重已经大幅下降。目前中国尚未开发的稀土工业储量,预计仅占全球比重的25%-30%。除中国外,独联体国家资源储量占全球的22%,美国占15%。如果按人均资源量计算,现在中国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
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累计探明的稀土储量以氧化物计算,约为8300万吨,我国稀土氧化物出口量占全球稀土氧化物出口量的90%以上,全球约95%的稀土产品由我国生产供应。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全球的稀土消耗量在不断上升,今年全球范围内稀土需求量预计将达到9万吨左右,明年的需求量预计较今年增长56%,将大幅上升至14万吨左右,预计2015年前后将达到20万吨左右。专家认为,稀土需求量猛增的原因在于混合动力车、风力发电机以及节能灯等环保型产品的需求回暖,而稀土在环保技术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按照目前的开发速度,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将成为稀土小国或者是无稀土的国家。因此,我国应继续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力度,完善稀土储备制度。此外,中国稀土资源量比例缩小,稀土主要依赖我国供应的局面不可持续,增加中国之外的资源供应已是大势所趋。
面对未来快速发展的需求,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巡视员王彩凤指出,中国稀土产业若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仍有四个方面需要努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出台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王彩凤认为,这是中国稀土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走集约化道路是大势所趋。王彩凤提出,要通过经济、法律甚至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稀土行业兼并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是提高稀土行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依靠科学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发展的长期任务。“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动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王彩凤认为,这是建立现代稀土生产体系,丰富和完善稀土应用产业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节能减排是关系到稀土产业发展的硬要求。王彩凤认为,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性节能手段推动稀土产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稀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本届论坛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透露,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将设立重大稀土专项科研资金。科技部计划投入稀土专项资金3亿~4.5亿元支持开发应用,国家发改委则把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作为国家重大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之后,我国将迎来稀土产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