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SBS成长路上花开不败 市场前景广阔
SBS成长路上花开不败 市场前景广阔
  • www.chemmade.com
  • 2017-11-06 14:16:00
  • 卓创资讯
  •   20世纪50年代开始,Szwarc首次提出“活性聚合”的概念,溶液聚合的研究就此拉开序幕。转眼到60年代,市场形成了偶联法、三步加料法两种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工艺的技术,分别由Phillips和Shell两公司科研人员研究而成,于70年代实现SBS产品工业化。具体来看:

      Phillips公司采用偶联法于1973年生产出名为Solprene的产品。1982年,公司停产后,技术由Fina公司继承。在此期间,市场上出现了Phillips的改进型工艺,延伸到后期我国的一些外资、台资企业,均是采用的这种改进型工艺,像惠州李长荣、天津乐金渤天(LG)及辽宁北方戴纳索,茂名石化则是于1996年引用的Fina公司的技术,建立了万吨级的生产装置,经过多年的扩建,目前装置产能已达8万吨/年。

      1965年美国Shell公司采用三步加料法开发出名为Kraton D的产品,随后在1972年又生产出SBS加氢产品。80年代后,美国、西欧、日本和中国的某些主要橡胶和化工公司也积极从事研发工作。就技术而言,Shell公司仍占有领先地位,其次为Phillips工艺。

      我国对SBS的研究也是开始于60年代。燕化研究院在前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三步加料工艺,花费10年实现SBS工业化生产,中石化分别在中国南(巴陵石化)北(燕山石化)建立了两套生产装置。八九十年代,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发展,大都沿用巴陵技术。燕山石化则将技术转让给台橡和埃尼公司,引进技术后,经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像台橡将技术又输出给台湾奇美,意大利的埃尼公司在21世纪转让给我国的独山子石化。

      目前,我国的生产企业已达13家,总产能达114.8万吨,其中包括宁波长鸿高科新增一条5万吨的生产线,以及9月份引用巴陵技术新投产的浙江众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大了对道路、轻轨等基建领域的投资力度,极大带动SBS需求量增长,未来亦是刺激SBS消费的主要动力,市场前景广阔。

    企业 产能(万吨/年) 技术来源
    巴陵石化 20 自有技术
    茂名石化 8 Fina公司
    燕山石化 6 自有技术
    独山子石化 8 埃尼公司
    惠州李长荣 30 Phillips改进
    天津乐金渤天 6 Phillips改进
    辽宁北方戴纳索 5 Phillips改进
    山东华宇橡胶 6 巴陵技术
    宁波金海晨光 3 巴陵技术
    山东聚圣 3 巴陵技术
    宁波长鸿高科 15 巴陵技术
    茂名众合 2 巴陵技术
    浙江众立 2.8 巴陵技术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为您持续更新相关市场行情,敬请关注本网行情动态。

  • 文章关键词: SBS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