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开始,Szwarc首次提出“活性聚合”的概念,溶液聚合的研究就此拉开序幕。转眼到60年代,市场形成了偶联法、三步加料法两种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工艺的技术,分别由Phillips和Shell两公司科研人员研究而成,于70年代实现SBS产品工业化。具体来看:
Phillips公司采用偶联法于1973年生产出名为Solprene的产品。1982年,公司停产后,技术由Fina公司继承。在此期间,市场上出现了Phillips的改进型工艺,延伸到后期我国的一些外资、台资企业,均是采用的这种改进型工艺,像惠州李长荣、天津乐金渤天(LG)及辽宁北方戴纳索,茂名石化则是于1996年引用的Fina公司的技术,建立了万吨级的生产装置,经过多年的扩建,目前装置产能已达8万吨/年。
1965年美国Shell公司采用三步加料法开发出名为Kraton D的产品,随后在1972年又生产出SBS加氢产品。80年代后,美国、西欧、日本和中国的某些主要橡胶和化工公司也积极从事研发工作。就技术而言,Shell公司仍占有领先地位,其次为Phillips工艺。
我国对SBS的研究也是开始于60年代。燕化研究院在前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三步加料工艺,花费10年实现SBS工业化生产,中石化分别在中国南(巴陵石化)北(燕山石化)建立了两套生产装置。八九十年代,我国民营企业开始发展,大都沿用巴陵技术。燕山石化则将技术转让给台橡和埃尼公司,引进技术后,经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像台橡将技术又输出给台湾奇美,意大利的埃尼公司在21世纪转让给我国的独山子石化。
目前,我国的生产企业已达13家,总产能达114.8万吨,其中包括宁波长鸿高科新增一条5万吨的生产线,以及9月份引用巴陵技术新投产的浙江众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大了对道路、轻轨等基建领域的投资力度,极大带动SBS需求量增长,未来亦是刺激SBS消费的主要动力,市场前景广阔。
企业
|
产能(万吨/年)
|
技术来源
|
巴陵石化
|
20
|
自有技术
|
茂名石化
|
8
|
Fina公司
|
燕山石化
|
6
|
自有技术
|
独山子石化
|
8
|
埃尼公司
|
惠州李长荣
|
30
|
Phillips改进
|
天津乐金渤天
|
6
|
Phillips改进
|
辽宁北方戴纳索
|
5
|
Phillips改进
|
山东华宇橡胶
|
6
|
巴陵技术
|
宁波金海晨光
|
3
|
巴陵技术
|
山东聚圣
|
3
|
巴陵技术
|
宁波长鸿高科
|
15
|
巴陵技术
|
茂名众合
|
2
|
巴陵技术
|
浙江众立
|
2.8
|
巴陵技术
|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为您持续更新相关市场行情,敬请关注本网行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