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际原材料垄断加剧中国制造业风险
国际原材料垄断加剧中国制造业风险
  • www.chemmade.com
  • 2010-07-13 09:51:05
  • 上海证券报
  •     从国际组织,高层领导到学者民众都已开始关注和判断经济会否出现二次探底。担忧会出现二次探底的主要理由是:各国经济恢复比较缓慢一些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欧洲的债务危机有可能拖累欧洲经济复苏。同时高财政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开始衰减。

      相反坚持二次探底不会出现的观点则认为: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就业数据,制造业订单,企业盈利等指标都显示美国经济的复苏前景将得以延续。从长期来看中国出口成本优势将得到保持中国经济将从外部继续获得动能保持稳定增长。

      海关总署公布的6月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刷新了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创出历史新高。6月当月进出口值增长39.2%;出口增长43.9%延续了二季度进出口双双持续增长的势头。这一数据似乎支持了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的观点有助于打消悲观预期但还没有到非常乐观的程度。

      6月的数据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以来欧美企业观望后突击补库存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年底进口高峰的滞后反映。当欧美企业库存回归正常状态后中国的出口增速也将逐步放缓。事实上莫尼塔的调研显示钢铁产品,轻工纺织等一般消费品的订单数都有一定程度下滑电子消费品,机械等机电产品订单也开始出现疲软。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扑朔迷离的市场背后企业才是真正了解和决定经济走势的关键。通过对出口企业的调研发现日益强化的原材料垄断正在挤压企业的盈利空间加剧了二次探底的“阵阵寒意”。

      在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交易费用。随着劳动力供求结构的转变及新《劳动法》的实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极难回转。在交易费用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原材料成本就成为制约出口企业最重要因素。当原材料成本大幅涨价而欧美市场又无快速繁荣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缩小“釜底抽薪”就会造成经济探底。

      造成中国原材料垄断可能的基础是产业链条的扭曲即上游产业的垄断经营和下游产业的自由竞争。由于下游产业面对的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企业只是均衡价格的接受者盈利只能随着成本而变化。而那些居于产业链上游的垄断产业只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在国内市场上几乎不存在着有效竞争者在国外竞争者又被限制进入的情况下垄断产业极容易通过抬高原材料价格来牟取暴利而竞争性产业的成本优势却在一步步丧失最终退出不景气的国际市场。

      以纺织业为例这一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产业就正在遭受原材料垄断的冲击。据国外调查机构显示去年底今年初纺织原材料纱线(包括化纤和有机原料)的价格涨幅达44%至65%。化纤原料上涨幅度最快的是腈纶价格涨幅达80%。此外据商务部援引外媒的消息目前丝绸成本已飙升到15年来的最高水平。自2008年11月以来棉花价格涨幅接近70%。虽然有人将价格暴涨归结为纱线生产商几年来压缩产能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由于非棉纺织原料大都是石油产品垄断性的石油化工产业具有强大的定价权。抬高价格是所有垄断者得到暴利的必然选择。但原材料垄断者却很少去考虑2010年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有可能造成下游纺织和服装消费市场的疲软和有关制造业的受损。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6月的进口均价保持了前5个月明显回升的势头。铁矿砂,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价增幅不小显示了国际原材料垄断组织的力量。在国际原材料垄断价格和国内原材料垄断价格的双重挤压下中国经济可能被拖入底部的风险正在加大。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