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千呼万唤的盐业专营制度改革终于到来。从通知内容看,这次改革市场化方向明显,包括放弃盐业的政府定价,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领域,并实现跨省经营等。如何评价这次改革的总体方向和思路?就此,记者专访了曾带领研究团队对中国的盐业专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做过专门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盛洪教授。
记者:从经济学视角看,如何评价目前维持了20年的盐业专营制度?
盛洪:盐业专营制度当时打着解决碘缺乏症的旗号,以为能更好地满足民众所需,但实际上不过养了一帮围绕着盐业的“食租”阶层而已,而其带来的效率损失却是由政府和消费者承担的。
首先是行政性垄断盐业使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在生产上,由于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工业盐生产者本可以很容易地转入食盐生产,而行政性垄断下,这些潜在的进入者无法进入食盐行业。在运销上,由于行政性垄断导致市场没有竞争,盐业运销企业无需经历“生存检验”,不能根据市场上最节约成本的方式选择运销途径。
其次是给消费者带来损失。首先是统一加碘盐使得消费者可选择范围变窄,结果高碘地区加碘过量,又引起相关健康问题;二是消费者必须承受更高的食盐价格,这对一般家庭影响不大,但对于食品加工企业却影响甚剧。
我们对此做过估算,由于工业盐和食用盐的成本相差不大,以工业盐的市场价格(715元),加上加碘成本(67元),作为食盐的竞争性市场价格(782元)。用现有食盐的管制垄断价格(3000元)减之,可知垄断企业销售一吨食盐的不当垄断收益为2218元,这也是消费者的相应损失。
记者:在你看来,盐业专营制度应有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是什么?
盛洪:方向当然是废除盐业专营制度,彻底开放市场。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放开盐价的政府定价,由市场供需决定。二是废除专营制度,在生产领域和销售领域,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或外资,皆可自由进入。三是废除生产的计划管理和销售的区域封闭,食盐生产企业可以进入流通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也可以跨区、跨省,在全国范围内经营。四是管办分类,撤销盐业专管机构,把现有的中盐集团、各省级盐业公司推向市场,由它们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
记者:本月5日下午,国务院刚印发了关于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在明年初执行。你对这次的改革方案怎么评价?
盛洪:总体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实际上,盐业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不难明确,但近年来的改革屡屡受挫。这次的改革思路,包括放开盐业的价格管制,在生产和销售上做一些开放等,都是正确的,让人看到了中央政府克服垄断利益集团干扰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