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需优化产业结构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需优化产业结构
  • www.chemmade.com
  • 2013-04-27 10:18:34
  • 中国产经新闻报
  •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但产能过剩依然是转型升级的“拦路虎”。
       
        以水泥为例,作为国家基础性的水泥行业在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中,水泥行业也从“夏日高温”发展到了“冬日严寒”。一方面,国家频频下发文件控制产能,但似乎政策失灵,依然搞不定产能过剩的顽疾;另一方面,水泥生产线仍在建设,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适度的产能过剩标志着行业的成熟,也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如果行业出现过度产能过剩,那么,则意味着行业发展出现危机。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水泥行业在2015年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35%,形成3-4家孰料产能1亿吨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建材企业集团。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生意社水泥行业分析师孙明明认为,这几年水泥产业的集中度不断提升,3年后完成这个目标是有可能的。
       
        但中投顾问建材行业研究员陈章立却表示出了担忧。他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目前产能情况来看,只有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的孰料产能在一亿吨以上,冀东水泥、中材集团等其他大型企业的熟料产能与亿吨目标相距甚远。
       
        陈章立说,我国前10家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不到30%,距离目标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从可行性方面来看,部分地方政府瞒报、转移产能等不良做法会制约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另外,随着经济回暖和国家加快城镇化步伐,水泥行业回暖迹象明显,部分企业选择被并购的意愿较低,因此上述目标实现难度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于国家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水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产量由1978年的6524万吨增至2012年的22.12亿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产量2009年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0%。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早在2004年就已经蔓延到华东以及全国范围,国家相关部门也下发多个文件淘汰其落后产能。在近期工信部下达的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中,此次水泥(孰料及磨机)淘汰7345万吨。
       
        孙明明说,水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这样会降低水泥周期性波动,延长行业景气周期与提高水泥盈利能力。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查阅了近十多年国家下发政策抑制水泥产能过剩的文件后发现,表面上来看,水泥落后产能不断得到“优化”,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着问题的浮出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行业已陷入到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
       
        中国水泥协会初步核实,去年行业新增生产线125条,新增孰料产能1.6亿吨,导致产能进一步加剧。
       
        “政策一箩筐”,不管是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兼并重组,缘何在水泥行业中就搞不定行业顽疾?
       
        陈章立表示,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通过瞒报、转移产能等方式对落后产能进行保护,导致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落实情况未达预期;一方面,随着新型干法窖等先进技术的普及,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同时偏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又导致生产线大幅增加,最终导致总产能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淘汰落后产能是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方法之一,不管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没有得到缓解,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依然任重道远。而行业产能过剩并不能只单纯地压缩其生产能力,而是要优化行业结构调整升级是关键。
       
        我国有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约3000家,企业多而散,按照《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末,水泥企业户数将减少1/3。
       
        陈章立说,在政策与产能过剩形成倒逼机制双重推动下,加强行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部分大型企业会加强对二代干法窖等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运输效率的提高,跨区域的规模优势会越加显著,中小型水泥企业的利润空间会被挤压,有利于提高行业进入门槛。
  • 文章关键词: 水泥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