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炼油和乙烯工业未来之路如何走?
炼油和乙烯工业未来之路如何走?
  • www.chemmade.com
  • 2013-04-16 14:38:29
  • 中国化工报
  •     炼油和乙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炼油工业对国家能源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样,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健康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炼油和乙烯工业的发展得到了业内外的普遍关注。那么,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的我国炼油和乙烯工业目前呈现什么特点?未来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在4月上旬北京举行的2013化工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业界专家为炼油和乙烯工业“问诊把脉”。
       
        炼油:优化升级成为要务
       
        现状——
        产能或存过剩风险
        外部环境压力加大
       
        近5年来,随着广西石化、青岛炼油、福建炼化、惠州炼厂等新建的千万吨级炼油厂的建成投产,以及独山子石化、抚顺石化、吉林石化等多个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我国的炼油能力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7亿吨/年,同比增长2980万吨/年,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成品油产量平稳增长,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据他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成品油产量达28171万吨,比上年增长5.5%,成品油表观消费量27664万吨;汽油、柴油、煤油出现了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全面净出口,全年成品油净出口为507万吨。
       
        顾宗勤认为,炼油产能过剩的趋势加大是炼油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之一。目前,主力石化集团为抢占市场,加快了产业布局;地方炼厂以燃料油深加工或沥青生产等名义无序扩张;地方政府也积极招商。如不控制,预计到2015年,我国炼油能力将超过7亿吨/年。
       
        不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炼化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丁立海则持有不同看法。“去年我们企业加工了1.46亿吨原油,比上年增加240万吨,增幅2%。今年我们安排的加工量是1.54亿吨。从数据上看,炼油是按照计划在运行,并没有表现出过剩。”丁立海说。
       
        过剩或存风险,而外部环境的压力加大正在增加这一风险。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亚洲炼油业的发展空间正变得愈加拥挤。有消息称,波斯湾的石油公司正在其国内和整个海湾地区兴建炼油厂,他们拥有相对廉价的供应保障和地理优势;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正计划建设新炼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未来炼油业的前景并不乐观。尽管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东非地区将会吸收部分增长的炼油供应,若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也能吸收一些,但即便如此,供应过量和利润受损的风险仍然存在。
       
        未来——
        多元格局继续发展
        油品升级带来挑战
       
        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金云介绍,2013年,我国炼油能力和原油加工量增速都将保持上升。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将有5个以上的炼油扩建项目投产。预计到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将达到6.14亿吨/年,同比增长6.9%;原油加工量达4.83亿吨,同比增长5.4%。
       
        未来,在中国炼油能力将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炼油工业的市场格局将会如何变化?
       
        对此,金云认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将会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从市场主体看,中石油将坚持国际化战略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中石化将围绕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炼化企业,同时注重合资合作,加快大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中国海油将继续扩能其控股的惠州炼厂、中捷石化等;中国化工集团通过收购山东部分地炼企业并进行扩建,炼油业务将会进一步发展;中化集团泉州石化1200万吨/年项目可能在2013年投产,将正式加入国内炼油行业;陕西延长及山东民营企业也将发展终端销售业务和特色业务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分地区看,目前我国华南地区炼油产能不足,需大量调入,而东北地区则产能过剩需外运,地区布局还有待优化。金云表示,未来几年,我国华南、西南地区的炼油产能占比将明显上升。中石油将在西南地区新建昆明炼厂,新增产能1000万吨/年,预计2014年投产;华南地区则将有中石油揭阳炼厂、中石化中科大炼油等新建项目,预计新增产能也在4000万吨/年左右。
       
        虽然产能将继续增长,布局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但中国炼油行业面临的挑战也不少。自中国持续出现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引发社会对油品质量升级的关注后,成品油质量升级成为舆论的热点。国务院常务会议于今年2月6日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明确了油品质量升级的时间表。对此,顾宗勤指出,提升油品质量将是炼油行业未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采用更多劣质原油生产更高标准的清洁燃料将是今后炼油工业的主要任务之一。”金云指出。
       
        据他介绍,近年来,国内企业也都一直在加快调整炼油装置结构,来适应原油劣质化和油品质量提高的要求。中石油先后关停了林源和前郭等8个小型炼化企业,淘汰了高耗低效装置百余套;中石化也在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炼油装置的关停并转。目前,生产清洁化油品的加氢装置所占比例已经达到33%,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记者了解到,2014年,国四标准汽油将在全国普遍供应,柴油标准可能也将紧随其后提高。届时,国内炼厂油品是否能够达标?
       
        对此,金云告诉记者,新建炼厂油品可以达标,大部分老炼厂在油品质量升级项目改造完成后,油品也能够达标。
       
        乙烯:自给率仍有待提高
       
        现状——
        供应缺口仍然巨大
        原料问题制约发展
       
        据金云介绍,近年来,我国乙烯产能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底,国内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31套生产装置,生产能力达1676.5万吨/年,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乙烯年产量从60万吨到超过500万吨历时18年,而从突破1000万吨到超过1500万吨,仅用4年,产量增长明显加速。
       
        不过,高速增长的产能并未能填补国内乙烯供应缺口,乙烯产品自给率低仍是乙烯工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2012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达到3210万吨左右,国内自给率仅为48%。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12年,我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二次乙烯产量同比下降情况,全年乙烯产量1487万吨,比上年下降2.5%。
       
        与此同时,乙烯进口量则一路飙升,屡创新高。“这几年乙烯进口贸易一直比较活跃,除2010年因国内乙烯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进口比上一年有所降低外,乙烯进口量总体上保持较快的上升趋势。”顾宗勤表示。
       
        据他介绍,2011年国内乙烯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吨;2012年,进口量再创新高,达到142.2万吨,同比增长34.2%。
       
        同时,顾宗勤指出,国内乙烯产品自给率低,对于国外过剩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没有有效的抵御能力,我国在国际化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金云也为记者分析了国内乙烯产量下降,进口大幅提升的原因。一是企业因装置工艺改变,新增乙烯作为原料需求;二是下游企业新装置能力提高,增加对原料乙烯的需求;三是中东等地乙烯具有价格优势,而国内乙烯价格较高,国内一些下游企业普遍选择了采购进口乙烯来控制成本,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据了解,国内乙烯价格偏高与乙烯原料密不可分。在乙烯生产中,原料费用通常要占整个乙烯成本的一半以上,而且在一般情况下,原料越重,乙烯收率越低,原料费用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同时随着原料的变重,能耗上升,成本也就相应上升。因此,乙烯原料的优劣直接影响乙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金云告诉记者,我国乙烯原料中石脑油占65%,其次是加氢尾油及轻柴油,轻烃不足10%,乙烷和丙烷所占比例很小,导致生产成本高,竞争力不足。“尽管目前我国炼油和乙烯产能增长迅速,但是石化产品的需求速度比炼油能力的增速更快,这就直接导致乙烯原料石脑油的供应趋紧。”金云说。
       
        顾宗勤则表示,目前我国乙烯原料优化与供应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也是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他认为,受轻烃资源的限制,国内新增乙烯产能的原料以石脑油为主,原料虽然可以做到相对优质,但是并不廉价。尽管我国大部分乙烯装置实现了与炼油的一体化,但是相对于乙烯规模,目前所配套的炼油能力普遍偏小。
       
        未来——
        自给率有望达七成
        非石油基比例上升
       
        根据《乙烯行业“十二五”规划》,我国将通过加快在建大型乙烯项目进度、新建以及对现有装置扩能改造,以及适度发展甲醇制烯烃等途径,大幅提高国内乙烯生产能力和自给率。
       
        “目前,我国乙烯装置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57万吨/年,高于世界52万吨/年的平均规模。在此基础上,未来几年,我国对乙烯项目的投资还将继续较快增长,新开工和规划建设的项目也比较多。”金云告诉记者,2013年,随着四川石化、武汉石化等项目的建成投产,中国乙烯产能将进一步上升到1869.5万吨/年。到2015年,我国乙烯总有效生产能力将达到2700万吨/年。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建乙烯项目5~7个。到“十二五”末,我国乙烯自给率将可能由目前的48%提升到70%。
       
        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秀霞也表示,2013年国内新增乙烯产能将明显增多,产量增速约为9.1%。同时,随着二季度经济好转,预计乙烯当量需求增速也将加快。
       
        至于在更长一段时间内乙烯产能建设情况如何,记者从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提供的一份数据中了解到,2014~2020年,国内至少规划新建或扩建17个新增产能在100万吨左右的大型乙烯项目,新增产能至少在1610万吨。其中,新建的中科大炼油乙烯装置新增产能100万吨,将于2014年建成;镇海炼化、广州石化的扩建项目也将于2015年建成,届时将分别新增产能100万吨、60万吨。
       
        此外,提高乙烯原料多样化程度也是可行的解决途径之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较石油相比具有价格优势,煤制烯烃项目是比较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可作为乙烯原料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方向。煤基甲醇制烯烃可以补充我国乙烯工业原料的不足,从而保证乙烯与国民经济同步稳定增长。”金云指出。
       
        记者也了解到,在国内乙烯原料供应趋紧的背景下,我国加快了乙烯原料多样化的步伐,乙烯原料多样化和非石油基化取得了新的突破,先后开发出了包括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重油裂解制烯烃等多种原料制乙烯技术,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4套,合计烯烃产能218万吨/年。另外,“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8个MTO/MTP项目。2012年,久泰能源、富德能源、浙江兴兴能源等一批甲醇制烯烃项目纷纷开工建设。预计“十二五”将新增煤基甲醇制烯烃产能450万吨/年,合计产能可能达到606万吨/年,将占全国乙烯总产能的20%以上。
  • 文章关键词: 炼油乙烯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