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多晶硅“退烧”带来的冷思考
多晶硅“退烧”带来的冷思考
  • www.chemmade.com
  • 2013-02-04 09:14:44
  • 国际金融报
  •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一句与《双城记》流芳至今的名言,用来形容当下的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再恰当不过。
       
        从2006年到现在,短短的几年间,多晶硅产业可谓是经历荣耀、尝尽炎凉。
       
        近期,随着双反消息的确认和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实行,多晶硅似乎春暖回头,但是众多业内人士和多晶硅企业并未过多期待这短暂的阳春。
       
        抛弃戈多
       
        “更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这是某多晶硅企业高管颇显惆怅的预测。
       
        这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欧州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主要电池组件消费大国大幅削减光伏产业补贴,导致欧州需求量大幅减少,加之美国反倾销政策出台,使光伏产业形势严重恶化,直接导致上游多晶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这一局面可能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退出,也许将成为2013年多晶硅行业的关键词。
       
        有业内人士预测:超过1/3甚至1/2的企业将主动或被迫退出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多晶硅产业。
       
        落幕岂非真英杰
       
        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基础原材料,世界多个国家将其列为战略性材料,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据了解,时至今日,传统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没有一家在中国建厂,也没有一家对外转让技术。
       
        投入国家战略性产业,曾是笼罩多晶硅产业的光环。
       
        但是我国多晶硅制造业一面高歌猛进的同时,一面不得不面临着纷至沓来的烦扰:我国从2006年起上马的小产能(1500吨以下)多晶硅企业约有半数以上,综合竞争力普遍较低。目前,国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40-50美元/千克,而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国外倾销不断打压国内多晶硅企业发展,甚至国内企业要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
       
        退出,似乎变得势在必行。
       
        面对企业的退出或被淘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曾公开表示:要对一些光伏企业进行适当兼并、淘汰;同时,要进行国内市场开拓,建立市场机制。
       
        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给出了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等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方向。
       
        “落幕岂非真英杰”,与国内光伏产业大潮一同退去的,并非只有光伏企业,相信还有对多晶硅制造业如何与市场匹配前行的认知和一个产业“退烧”之后的冷思考。
  • 文章关键词: 多晶硅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