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尽快重塑“产业链”
不容置疑,多年来的高库存、高成本与低需求“三高一低”行业现象已经成为钢铁产业链条中的矛盾主线。如果说近两年钢价涨涨跌跌都是在宏观调控背景下综合因素博弈的结果;那么“三高一低”异象定将使得此次钢价调整的幅度和时间有加大和延长的趋势,任庆平则告诉记者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已从“保增长”转化为“调结构,防通胀”。
与此同时,在“调结构,防通胀”主题下的钢铁产业,它的市场环境、需求、发展速度也将需要随之转变。
当前钢铁产业主要存在四个问题:
一是钢铁行业长期存在却不容改变的供大于求现状;
二是伴随网络发展的成熟,信息化更加透明,对还未来及应对的钢铁业来说,易导致频繁出现快涨快跌现象;
三是钢材金融化属性的加大及矿石季度定价、掉期的出现都将为钢铁业增添变数;四是钢贸商资金长期过剩,意味着社会库存的加大。“当前钢铁产业链太长,流通成本及变数很大”。
可以说,2011年是中国钢铁业最难熬的时期。在倡导低碳经济、谋划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钢铁产业应加快调整结构,创新盈利模式。特别是钢铁贸易环节,应加快建立配套服务。国内钢铁贸易企业必然面临一次全新的“转型”。未来的市场将是一个渠道为王、服务至深的市场,面对的主体客户将由钢厂全面转型到终端客户,钢材贸易的定位要从贸易商向服务商转变。
同时,任庆平强调,钢厂前期低价成本耗尽、开始进入到高成本生产,成本和需求的背离走势,使得钢厂全无利润空间可言。换言之,随着后期钢价的进一步回落,钢厂减产必然是大势所趋。尽管调整经济结构短期可能会减缓增长的速度,甚至迎来短期的阵痛,但只有减少产能控制过快增长,减少对于国外矿石的需求依赖,并在抑制产能的过程中,淘汰一些不符合产业健康发展的企业,大力开发国内矿产资源,才能重新打造我们的产业链,走出一条产业链重整之路。这一点马钢便是一个很好例证。
早期马钢提出“全面动员,走向市场”,积极寻找各地贸易商、重点用户开座谈会,并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设备并改造落后设备,根据需求进行产品升级,开发品种钢,做高附加值产品。不仅仅是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中同样提道,随着中国钢铁企业“挖潜改造”、重视技术进步、企业降本增效与产品升级的推进,凭借成本优势,未来中国钢铁制品在国际贸易市场仍旧能够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