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糖参禁令” 海参企业集体失语
“糖参禁令” 海参企业集体失语
  • www.chemmade.com
  • 2012-02-11 08:21:31
  • 糖烟酒周刊
  •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事件主题:
        卫生部发函禁止海参食品添加除食盐以外的其他食品添加剂,海参企业迎来食品安全大考。
        ◎起始时间:
        2011年3月份◎事件回放:
        2011年3月底,卫生部正式回函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函称“: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生产经营干海参,应当执行《干海参》
        (SCT3206-2009)标准,不允许使用除食盐以外的其他食品添加剂。”
        所谓“糖干海参”,就是在干海参加工时,任意添加大量盐、草木灰,又掺入30%~60%糖浆等物质,因为上糖之后海参外观更加圆润,加之大量的糖可以增重,因此这些“糖干海参”的销售价格可以低出30%甚至50%。除了危害消费者健康之外,糖干海参冒充淡干海参,以达到增加重量,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的目的。
        ◎影响一:海参企业集体失语引发行业反思实际上,多年来糖参销售一直是行业公开的秘密,一斤海参半斤糖,不知道吃的是海参还是白糖,这不是玩笑话,这正是当下海参行业的软肋所在。
        然而,如此明目张胆地掺假造假,海参品牌企业听之任之,禁令出台后,依然集体失声。中国海参产业成长的健康之路,“诚信”如同野生的海参资源一样,显得十分匮乏。是什么导致了海参企业的集体失语呢?
        其一,品牌营销意识薄弱。若干家海参名企不止一次以不同的方式宣称,本企业不生产、不销售糖参,但实际上,不少企业背后都有糖参产品在销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识可能会让企业错过这次危机营销的最佳时期,消费者与市场的质疑将加重海参产业诚信的质疑。
        其二,海参两大阵营相互扯皮,行业集体发展意识淡薄。大连的海参企业认为糖参是山东海参的事情;山东海参企业认为糖参是行业早已存在,而且不影响健康的事情,这种思维在不少海参企业中根深蒂固。
        其三,缺乏有效的安全机制,是企业集体失声的源头。采访中,不少海参企业表示,缺乏安全机制的保障,一些措施就会逐渐演变为空中楼阁,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枪打出头鸟”的局面,与其如此不如保持缄默。
        ◎影响二:销量受挫,企业急需树立品牌形象卫生部对糖干海参的此番“喊打”势必会造成海参销量的削减,尤其是在山东产区,其所受的冲击会更加明显。来自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统计数字表明,目前我国海参年产量在10万吨左右,总产值近300亿元,其中干海参产值占6成。“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干海参中,有七成为糖干海参。”大连新玉麟海洋珍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女士说。以此计算,我国每年海参产业200亿元产值中,糖干海参的产值达百余亿元。现今糖干海参被彻底禁停,海参市场所受的冲击由此可见。
        面对卫生部此举掀起的海参行业打假狂潮,海参企业需联合起来抵制糖干海参的泛滥。在掺假海参泛滥、市场整合的今天,獐子岛、棒棰岛等品牌海参企业应抓住此次千载难逢的营销传播机会,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核心信任度。此外,“物美价廉”的神话破灭之后,大众的消费意识开始转变,培育消费意识便成为近期海参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众企业在树立品牌形象的同时,如果能够教会消费者如何辨别海参的优劣,将会取得更加广泛的市场认可。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