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轮胎工业注重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推动产品升级和品牌争优战略,在积极应对并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轮胎特保案、胶价暴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后,不仅保证了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也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行业增长势头迅猛
来自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轮胎行业发展迅猛。2010年全省轮胎产量为29852.9万条,较2005年增长1.37倍;子午胎14206.88万条,较2005年增长4.98倍,占全国子午胎总量的38.4%。其中,全钢子午胎4455.8万条,较2005年增长3.26倍,占全国总产量的50.9%,半钢子午胎9751.24万条,较2005年增长6.33倍,占全国总产量的33.89%。全钢子午胎生产企业从2005年的18家,发展到2010年的25家,半钢子午胎生产企业由2005年的6家发展到2010年的14家。
此外,2010年,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280万条/年全钢子午胎、山东永盛橡胶集团有限公司500万条/年半钢子午胎项目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包括轮胎项目15个,产业链项目6个,总投资达112.8亿元。项目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94.3亿元、利税40.2亿元。
据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民介绍,“十一五”期间是山东省子午胎轮胎增长最快的时期,子午胎总量5年增长了4.98倍。全省轮胎子午化率的提高使得半钢与全钢的比例更趋合理,2005年山东省半钢与全钢的比例为1.27:1;到2010提高到2.19:1(按照市场需求情况3:1左右较为合理)。同时,在子午胎生产方面,山东省三角集团有限公司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全钢巨型工程子午胎;全钢子午胎中无内胎的比例由2005年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40%以上;玲珑集团则开发出了超低断面、低噪音抗湿滑高性能的半钢子午胎,可用于轿车轮胎和缺气保用轮胎,绿色、环保轮胎的比例有了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我国轮胎出口量占到总产量的40%以上。对于山东这个轮胎大省而言,频繁的贸易摩擦和不利的国际环境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就是一例。然而,贸易摩擦引发的产业危机也同时折射出山东省轮胎行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生产力模式粗放滞后,过度依赖资金能源的投入和密集的劳动力进行外延式扩张的发展现状。为此,山东省轮胎行业上下以自主创新为着力点,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并有效带动了产业的升级。
玲珑集团以市场化、开放式为原则,建设了北京玲珑轮胎有限公司和美国研发中心两大技术平台,并成立了新的玲珑集团研发中心,软硬件配置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立足企业、覆盖全国、放眼世界的“三位一体”研发营销体系:在新产品开发上,根据市场需求即时开发适销产品,公司平均每天就有一个新产品投放市场,通过产品设计来体现产品卖点和市场竞争力,并在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上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轮胎深层性能研究上,在噪声、滚动阻力、制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深层性能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公司自主创新和突破贸易壁垒创造条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迎合全球化竞争趋势。
公司在研发中心成立了四个专业设计室、四个研究室,对职责进行细分,突出了专业化和针对性,不仅提高了新产品开发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快速的解决市场反馈问题,使公司产品向系列化的国际标准迈进。而库铂成山集团则着重研发适合欧洲绿色、高性能的子午线轮胎产品,冲破欧美技术壁垒,占领并扩大国际高端市场;同时大力开发工程、载重系列轮胎产品,巩固国内市场份额,并实施轮胎轻量化改造工程,通过积极寻找低价替代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全面进行技术优化和挖潜,有力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轮胎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山东省轮胎企业还积极与科研单位合作,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实力。据了解,国家唯一的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落户青岛科技大学和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国内两家轮胎先进装备与新材料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则分别落户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赛轮集团和三角集团、北京化工大学;山东省轮胎行业还拥有橡塑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橡胶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并创建了三角、双星、成山、黄海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14家省级技术中心。为充分发挥省内骨干企业的技术优势,2010年10月,山东省轮胎行业专家委员会宣告成立。山东轮胎行业将全面落实鼓励企业研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围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多层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材料研发减轻资源约束
随着轮胎工业的快速发展,原材料消耗量不断增加,国内原材料自给率不断下降。其中,天然橡胶的紧缺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天然橡胶的进口依存度已接近80%,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耗胶大国。而山东省耗胶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我国只有两广、云南和海南岛有天然橡胶生产,全国产量不够山东一个省的耗用量,过高的天然橡胶价格严重影响了山东省轮胎工业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山东省轮胎企业在天然橡胶的替代产品——合成天然橡胶方面取得突破。合成天然橡胶的成分为异戊橡胶,有多种合成方法,最早由美国于1963年以合成法实现工业化生产,后来日本和美国以乙烯装置副产异戊二烯为原料的合成胶生产装置运行良好。目前,全世界异戊橡胶装置的生产能力达78万吨/年以上,主要生产国有俄罗斯、美国、日本等。
2010年9月,由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在莱西投资成立的青岛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的年产3万吨异戊二烯橡胶(即合成天然橡胶)项目投产。据了解,该公司的异戊橡胶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研发历时3年,采用稀土催化剂溶液聚合生产异戊橡胶的路线,是对国内已有异戊橡胶生产技术开发成果的大胆创新,并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该技术进行鉴定,认为其产品性能优于目前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的同类产品。
此外,由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莱西设立的青岛第派新材料有限公司建设的年产3万吨反式异戊二烯橡胶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山东鲁华化工有限公司在淄博建设的年产5万吨异戊二烯橡胶装置将在2012年初投产。这些装置建成投产后,山东省合成天然橡胶的产能将达到十几万吨,将有效降低对进口天然橡胶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天然橡胶过度涨价的作用。
名牌战略提升行业地位
“十一五”以来,山东轮胎行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企业品牌意识显著增强,进一步扩大了山东轮胎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据了解,山东省轮胎行业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三角、玲珑、双星、成山、盛泰);全钢子午胎十个中国名牌中山东占5家,分别为:三角、玲珑、固铂成山、双星和赛轮;摩托车轮胎七个中国名牌中山东占3个,分别为:双驼喜盈门、东岳和三工牌。有16家轮胎企业不同规格的轮胎产品被评为山东名牌,同时山东省轮胎行业还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分别为三角、成山、双星、黄海)。
名牌战略使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从而有效扩大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了解,近年来,山东橡胶产品出口量逐年增加,2005年山东橡胶行业出口交货值为118.24亿元,2010年达到331.4亿元,五年间增长了1.79倍。其中轮胎出口占出口总量的90%。美国轮胎特保案发生后,轮胎企业在不放弃美国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开拓欧盟、中东及南美市场,在出口美国市场下降25%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出口的稳定增长。其中玲珑集团年出口额达到8亿多美元,为国内轮胎行业第一;三角集团年出口额超过6亿美元。轮胎行业全省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30余家。
此外,过去五年期间,山东轮胎行业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出了多个国内外知名的轮胎企业,行业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在2006年度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占有16席,山东的三角集团、玲珑橡胶集团、青岛双星轮胎、成山集团、青岛黄海橡胶、山东中策轮胎均榜上有名,占75强的8%,其中三角集团位列第14位,居全国16家企业之首。2010年度全球轮胎75强山东省有10家企业上榜,占全球75强的13%,占全国(大陆)22家75强的45%,国内轮胎企业前10强中山东占5家。名牌企业的成功打造为山东轮胎的质量和信誉提供了有力的印证,也在山东省轮胎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标杆作用。
“‘十二五’期间,山东省橡胶行业将一如既往的加强品牌建设,力争中国驰名商标达到8个,推动山东省名牌战略的顺利实施,力争打造全国技术领先、管理模式先进的轮胎产业基地。”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