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国务院:彻查渤海溢油 提高化学品环保门槛
国务院:彻查渤海溢油 提高化学品环保门槛
  • www.chemmade.com
  • 2011-09-08 10:49:38
  • 每日经济新闻
  •     紫金矿业污染事件过去不到一年,我国又连发两起严重污染事故:云南曲靖铬污染事件和渤海溢油事故。

        特别是溢油事故,油一直在漏,康菲一直在拖,调查一直在进行,大家眼睁睁看着污染面积越来越大。各方舆论在谴责肇事企业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国环保监管是否到位。

        昨日(9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会议要求对渤海溢油事故进行彻查,找出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还要求妥善处理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发污染事件,提高化学品生产的环境准入门槛。

        严控在渤海新上石化项目

        今年6月4日以来,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目前,溢油风险点仍未彻底查清,溢油隐患仍未彻底排除,损失仍在调查评估中。

        常务会要求,要彻底排查溢油风险点,封堵溢油源,认真清理油污,切实减轻污染损害,并重新编报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要彻底查明事故原因,查清事故造成的危害及损失,依法追究责任,维护受损各方合法权益;要抓紧研究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于此次溢油事故,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锭明曾指出:“不管你(康菲)有多大的财力,掌握了多少公关技术,都不能逃避本应承担的责任。”

        作为合资方,中海油也被推上风口浪尖。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就认为,“主要责任方虽然是康菲公司,但是中海油不可能一点责任都没有。”

        在渤海环境保护问题上,常务会提出6点要求,其中包括切实改变沿海地区重化工比重过大、过于集中的状况。严格控制新上石化项目,禁止在可能造成生态严重失衡的地方进行围填海活动;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调度管理,在海洋环境敏感区、关键区等划定生态红线;建立渤海海洋环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

        康菲称将设立渤海湾基金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和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损害索赔诉讼不断推进,远在美国休斯敦的康菲石油公司总部7日表态,将设立渤海湾基金。

        这是距离渤海湾溢油事故爆发逾3个月来,康菲石油首次就承担责任做出实际行动。此前,中海油也表示,愿与康菲石油一起尽快研究建立海洋环境生态基金。

        这两家公司所提出的基金所指是否相同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中海油和康菲石油公司,不过,对方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只表示:“现在我们只能公布这些内容,只能以我们公开的为准。”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赵京慰认为,康菲此时抛出基金一事,表明希望改变在溢油事故中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

        不过,康菲石油称,该基金的设立旨在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承担公司应尽的责任。有石油勘探专家表示,赔偿也是“应尽责任”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基金也可用作赔偿,或许康菲石油已做好应对诉讼的准备。

        赵京慰表示,成立基金不能成为康菲免除法律责任的理由。虽然在现在的法律框架下,康菲石油可能私下与受损方(如渔民等)和解,以基金支付赔偿,从而不用对薄公堂。“当然,这需要赔偿金额双方达成一致。”

        代理了300多养殖户索赔事宜的赵京慰说,已向国家海洋局提出申请,要求公开污染受损的信息,包括溢油点溢油的油指纹、范围等,从而获得有法庭认可的证据。同时也向农业部方面发函,希望能提供样品监测的结果作为法律索赔证据。

        处理好重金属突发污染事件

        常务会研究的内容并不只是渤海溢油事故。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重金属污染、化学品污染等事故,常务会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在环评方面,凡依法应当进行环评的建设规划和项目,都要严格履行环评程序。环评过程要公开透明,充分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意见。对环评文件未经审批即擅自开工、建设过程中擅自作出重大变动等违法行为,要依法追究管理部门、责任企业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对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集中治理。坚决禁止在重点防控区域新建、改建、扩建加重污染的项目。妥善处理重金属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和突发污染事件。

        在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方面,对化学品项目布局进行梳理评估,对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环境隐患排查,对海洋、江河湖泊沿岸化工企业进行集中综合整治,落实环境监管责任和安全保障措施。提高化学品生产的环境准入门槛。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