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公布的7月份CPI数据没有出现拐点6.5%的同比涨幅甚至略超上月,再度创三年新高,通胀压力依然不小。食品类价格依然被指为“领涨因素”,上涨56.7%的猪肉价格更是成为热议焦点。
但是,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再度拉响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警报,各国股市惨跌,工业需求疲弱,如此大环境下中国CPI涨势本该偃旗息鼓。
那到底什么因素支撑了国内CPI高烧不退,部分大类价格是否到了该“降降火”的时候?
围绕高烧不退的国内CPI指数,人们总把关注目光聚焦于猪肉为首的食品类价格。其实,油价才是导致CPI迟迟难以降温的“幕后推手”。
乍看CPI的八大类构成,油价的直接体现或许只见于“交通和通信类”中的“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这一项,7月份该项价格上涨14.8%。你或许会说,这一项在整个价格指数中的权重并不大。
但仔细想一想,油价的作用力贯穿于整个消费市场的价格链条。就说猪肉吧,在猪肉价格上涨中,有多少是直接的生产成本,多少是运输成本?
今年以来,许多农产品贸易商在面对媒体采访时都反映,由于油价上涨带来的生猪运输成本增加,只能最后传导到终端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不仅是猪肉,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概莫能外。
可以想见,如果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油价降一降,CPI中下降的商品肯定是一大批。
目前,跟随国际原油价格下跌步伐,国内许多以原油为原料的生产环节已经感受到这部分成本压力的缓解,但成品油价格尚未随之跟进。国内的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零售价自今年4月6日上调之后就没有任何变化。而同期,我国香港地区在5月和7月两次下调了汽油售价。
按理说,既然进口原油价格下浮,那么成品油的原料成本就下降了,为何成品油零售价迟迟不松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负责人回应称,如果单纯从时点价格比较,国际市场油价降幅超过4%,但从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看,时点价格的下跌对平均价格影响有限,目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仍不具备下调条件。
但在市场人士看来,这里所指的平均价格降幅有限,与国内两大油企垄断经营不无关系。石油巨头的说辞是“炼油环节亏损严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面对居高不下的CPI,以及被油价间接影响的诸多价格领域,管理部门是否该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