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化工时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四大缺陷
化工时评: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四大缺陷
  • www.chemmade.com
  • 2011-08-12 09:52:23
  • 21世纪经济报道
  •   8月10日,中石化香港油站公司宣布下调汽柴油价格,汽柴油价格分别下调0.1港元和0.18港元。反观内地,汽柴油价格仍坚守历史最高价。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两年来,其自身缺陷日渐暴露。用一个有失偏颇的制度作为基准,其在执行过程中必然难以“服众”。

      一是“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措辞使制度权威性降低,价格调整原则性不强。“可调”“可不调”这样的伏笔不应出现在严肃的制度设计中。国家发改委作为石油价格主管部门,应该是规则制定者,引导市场变化,而非强化行政管控,陷入一轮又一轮价格调整的争议中。

      二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计算方法不透明,易引发社会猜测。国家发改委从未正面公布三地22天移动加权平均变化率计算公式,所选取国际石油报价也未公开。诸多社会机构只得揣摩官方定价公式,监测石油价格变化率。

      三是22天调价时限较长而滞后,难与国际油价接轨。在现有石油市场格局下,滞后必然产生投机。在以往的价格调整过程中,总有消息灵通的社会贸易商借机囤油套利。

      从机制本身来讲,国际油价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发生的剧烈变化不能向国内传导。以本次国际油价暴跌为例,与上次调价(4月7日)相比,8月10日国际油价下跌超过20%,但是三地油价加权变化率仍为1.12%。

      四是在高油价条件下,国内汽柴油调价方法并不明朗。其《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中“适当财税政策”、“原则上不提或少提”等措辞含糊,凭空增加人们对机制的不信任。

      当前,国内石油市场仍以垄断为主,市场竞争不充分,成品油市场改革难以一步到位。但在既有格局下,市场需要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以备过渡。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