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现代食品决不能变异成化工食品
现代食品决不能变异成化工食品
  • www.chemmade.com
  • 2011-06-05 07:41:05
  • 华商报
  •     食品中加添加剂本应“能不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但看一下周围,又有几个人能够秉持这样的原则呢?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行业应该被称之为食品化工行业

        本报评论员 曹旭刚

        塑化剂袭来,食品领域一地鸡毛。

        据说,塑化剂所制造出的危害,要“数倍于”三聚氰胺。虽然,对于这一论断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证据,但无论其所造成的实际危害是多大,塑化剂再一次猛烈撞击了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脆弱心理,却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在台湾食品制造几十年来口碑颇佳的背景之下。

        这是不能忽略的背景。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后,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最终都对我们的监管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正是由于监管制度的先天不足,才造成了这一恶劣事件的发生。然而,现在连在世界上食品监管方面口碑颇佳的台湾地区和欧洲,都出现了较三聚氰胺事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塑化剂及毒黄瓜事件,一边是世界领先的监管体制,一边却是近年来几乎堪称最大的食品事故,如此尴尬之中,让人情何以堪?

        这份尴尬从何而来?监管依然不足吗?或许有吧,但是台湾的塑化剂风暴仍是由监管部门引爆的,这似乎又说明,监管部门的工作是得力的;那是由监管体制的天然缺陷造成的吧?好像也有道理,但反过来想想,即便监管制度从一开始就重视了三聚氰胺,重视了塑化剂,可谁又能保证不会有 “四聚氰胺”、“五聚氰胺”或者别的什么剂?

        “这都是非法添加惹的祸。”很显然,这也是一种声音,而且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毕竟,无论是三聚氰胺还是塑化剂,都是被不法商人私自添加进去的,都是没有得到法律授权的。可是,再想想,即便是那些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就真的没问题吗?想当初,瘦肉精这个东东刚面世的时候,还是作为先进经验被广泛推广的,可现在还不是成了“过街老鼠”,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前在谈及不安全食品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印象,无非就是黑心的小作坊主,污水横流苍蝇乱飞的加工地点,来源不明去向不明的原材料及产品,可现在一切都不同,三聚氰胺所席卷的中国乳业,哪一家不是规模不小且手续齐全的企业?塑化剂所波及的产品,哪一个又是无名之辈?苏丹红、三聚氰胺、塑化剂、瘦肉精这些东西,哪一个又不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哪一个又不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副产品?

        虽然,800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知道用亚硝酸盐来制造腊肉,但我们的老祖宗恐怕是怎么也想不到,今日今时,化学物质在食品中的应用,竟然是如此的平常。现在,不但是那些食品企业在使用各种化学物质,甚至,连农业种植业,也将各种化学物质视为平常——— 西瓜爆炸的奇闻,不就让我们知道了膨大剂吗?怪不得有人说,今天谈到食品安全,我们都需要补化学课。

        原本,食品之中添加各种添加剂,应该遵循“能不加就不加,能少加就少加”的原则,但我们可以巡视一下周围,又有几个人能够秉持这样的原则呢?某种意义上而言,食品行业都不能简单称之为食品行业了,而应该将其称为食品化工行业,在各种食品的背后,总会闪烁着各种化学物质的幽灵。如果各种食品中没有添加剂,反而才成了咄咄怪事。于是,我们难免要生出一种悲哀:我们在享用食品的同时,竟要一并“享用”如此多的化学产品,而且,还有不少的化学产品,时刻准备着进入我们的食品。

        尽管添加剂在食品制造中的广泛使用,是现代食品业建立的象征,但广泛使用,绝不等同于肆意使用、无节制地使用,更不能将现代食品业扭曲为现代食品化工业。这些年来,从世界各国在食品问题上的惨痛教训来看,人类对于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还是太过宽容了,几乎每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是各种化学物质在作恶。所以,将现代食品从化工食品的路上揪回来,就是极为迫切的事情。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