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液体燃料迎来最新部署。
国家能源局近日公布的《关于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第一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原则同意国投生物3万吨/年纤维素燃料乙醇等9个项目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包含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三个试点方向。要求试点项目于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2027年6月底前实现高负荷稳定生产,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工作应于2027年12月底前完成。
绿色液体燃料是以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可持续柴油、生物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等为代表的低碳燃料,属于新兴行业,发展时间短、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受访人士表示,在航空、航运等难以电气化的领域,绿色液体燃料是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其具备高能量密度、易存储运输和强终端设备兼容性等独特潜力,相比传统清洁能源如单纯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更易于融入现有能源体系,是脱碳重点难点行业的“即用型”低碳能源。同时,发展绿色液体燃料契合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有助于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安全韧性,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短缺成转型掣肘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绿色燃料相对短缺。就航运业而言,在船舶能效指数(EEXI)与碳排放强度指数(CII)的双重要求下,老船绿色低碳改造、新船的技术创新虽不断取得进展,但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燃料受技术不成熟、标准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影响,产能和供应量远未达到商业规模。
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高级专家沈国民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制约绿色液体燃料大规模推广的关键因素是尚未建立绿色液体燃料市场体系。“新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目前绿色液体燃料仍处在工业化示范阶段,还未形成商业化运行模式,成本高于传统化石燃料成本。”
成本差距有多大?沈国民坦言,当前技术水平及原料价格水平下,绿色液体燃料成本大约是同类型传统化石燃料成本的2倍,想要具备市场竞争力,要么对传统化石燃料征收碳税,要么绿色液体燃料得有绿色溢价。
“以可再生能源风光电制甲醇为例,成本与规模相关,以每年10万吨为例,加上固定资产(装置、建设、安装)折旧、公用工程、耗材、人员费用等,可再生能源电制甲醇整体成本可以实现每吨2900元。但事实上,绿色甲醇即使以该成本进入传统甲醇市场,也没有竞争优势,要想与传统甲醇持平、具备市场竞争力,还需要有绿色溢价和碳税加持。”沈国民解释。
此外,产业链协同难度较大也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绿色液体燃料产业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包括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终端应用等,需要各环节之间密切协同和配合。然而,目前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难度较大,存在脱节现象,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效率和竞争力。”重庆市醇基液体燃料协会会长李子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助推项目落地
绿色液体燃料规模化落地难,受成本、技术、标准等多重因素限制,这也正是开展试点工作的意义所在。
针对上述难题,《通知》明确,要通过试点发现政策堵点和短板,推动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能源局将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项目优先推荐并纳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装备优先纳入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享受相关支持政策。支持依托试点项目,承担相关科技攻关任务、制定绿色液体燃料相关标准。
作为首批试点企业,中能建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京光向《中国能源报》记者介绍:“我们投资建设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入选,让公司能够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有助于我们大胆尝试新技术、新方案,进一步完善和验证柔性合成氨技术路线可行性。与此同时,项目采用的新能源发电直供化工用电模式,以及解决新能源波动与化工稳定生产耦合问题的方法,为公司后续项目及行业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范例。我们在绿色认证、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做法,也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助力整个行业提升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
沈国民也指出,虽有政策扶持,但项目要想在2026年12月底前建成投产,眼下的工程设计、招投标工作已刻不容缓。希望政府在地方配套和推广方面予以便利条件。“比如地方政府可出台绿色液体燃料加注补贴和生产补贴等,对相关示范项目按投资比例给予奖励等;政府相关部门加快推动绿色液体燃料在航空航运等领域应用,提高公众对绿色燃料的认知与认可度;从制、储、运、用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促进绿色液体燃料产业上、中、下游高效协同,如加快新能源船舶建设投产应用等,以实现带动绿色液体燃料全产业链繁荣发展。”
■■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长期看,绿色液体燃料有望成为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航空、航运和工业过程等难减排领域成为核心脱碳手段。并且随着未来绿电成本下降、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实现大规模转变,绿色液体燃料将依托‘可再生能源—绿色燃料’的循环模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储能和调节载体,最终在能源结构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部专员丁海晨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3—5年,绿色液体燃料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随着近两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欧盟海运燃料法案(FeulEU)、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框架、国内《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等政策的持续推出,可以预见,市场对于绿色燃料的需求和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加剧,但与此同时,技术逐渐成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会更加紧密。生产端企业将从‘技术竞赛’更多地转向‘规模竞赛’,供应链闭合快、标准国际化、金融工具运用较好的企业将占据优势。”李京光说。
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成本下降是关键支撑。李子豪预测,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推进,绿色液体燃料生产成本将逐步降低。“以绿氨为例,中国依托风光资源优势,绿氨生产成本已较全球平均水平低44%—50%。随着试点项目发展和技术进一步突破,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使其逐渐具备与传统化石燃料相竞争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发展机遇,生产企业需明确行动方向。李京光表示,未来企业还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合作,攻克核心技术难题,比如其所在企业将依托氢能研究院,继续探索氢储能等前沿技术和产业链堵点难点问题。同步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合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共同开发共性技术,打造完整产业链。“同时,积极开拓航运、航空等重点市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通过规模化生产、优化工艺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不容忽视的是,企业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技术和市场信息,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和政策完善,助力行业突破共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