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期货产品体系”。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产品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成为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传统工业企业的“风险管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已形成涵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金融等领域的多元化产品体系。目前,国内商品期货和期权上市品种达131个,服务和辐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泛。其中,工业品期货和期权共计84个,占比64%,PTA、铁矿石等品种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定价基准。
从功能发挥来看,期货市场在传统工业品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期货为例,其与现货价格的相关性高达0.99,有效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中国上市公司套期保值评价年度白皮书(2024)》显示,发布套保公告的A股上市公司家数再创新高,达到1503家,同比增加192家,增幅为14.7%,套保参与率为28.6%,参与套期保值规模突破2万亿元,主要涉及铜、铝、钢材等大宗商品,前三大行业为电子、基础化工、电力设备。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制造强国和新型工业化建设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三大特征。智能化是指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销售和智能服务等环节,推动工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绿色化是指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工业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金融化是指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金融手段支持制造业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新型工业化建设主要聚焦六大产业,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产业、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六大重点产业对期货市场提出了新的需求。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应对半导体材料的价格波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急需航空航天材料的风险管理工具;新能源产业面临锂、钴等关键矿产的保供稳价压力。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产业链条长、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更加需要期货市场提供全链条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随着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锂、镍等关键矿产的价格风险管理需求将显著提升,急需期货市场提供更多避险工具。同时,新型工业化要求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而标准化合约能有效推动产业规范发展。
新品种或聚焦三大主线
结合《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目标,未来期货市场产品创新可围绕三大主线展开:
一是战略性资源,保障供应链安全,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品种。
广期所已成功上市工业硅、碳酸锂、多晶硅期货和期权,构建了我国新能源金属期货板块的雏形。氢氧化锂是锂电新能源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氢氧化锂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给相关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可考虑研发上市氢氧化锂、钴等新能源概念品种。
二是先进材料,服务高端制造,丰富半导体材料期货品种。
郑商所编制的光伏组件现货价格指数,填补了国内权威价格指数的空白。在现货指数的基础上,可着重研发上市光伏期货指数。期货工具的引入,将增强产业链稳定性。
三是绿色转型,赋能低碳发展,积极推动碳排放、电力期货上市。
2025年8月12日,《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公布,明确提出支持广期所积极研究电力期货,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证监会等部门支持,探索适时推出电力期货。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今已运行4年。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的有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8个行业。2021年7月,我国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市场,具体交易标的为碳配额,最初覆盖火电行业,今年扩围至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规模最大,成为推动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现有全国碳市场基础上,可推出碳期货、碳期权,帮助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平滑减排成本。
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构市场生态
在全球产业竞争新格局下,期货市场已不仅是风险管理工具,更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的战略基础设施。期货市场服务新型工业化,绝非简单增加几个品种,而是要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构市场生态。
当更多“工业粮食”拥有期货价格“锚”,当每一块电池、每一片芯片都能通过期货和衍生品管理风险,中国制造必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期货市场,这一“风险管家”,正成长为新型工业化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