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首创柔性冶炼技术 打造镍铬生产典范
首创柔性冶炼技术 打造镍铬生产典范
  • www.chemmade.com
  • 2025-07-23 10:34:39
  • 我的钢铁网
  •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7月21日,在备受瞩目的中冶华天总体规划设计和核心装备EP供货的振石集团东方特钢绿色高端镍铬新材智造项目现场,建设者们挥汗如雨、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进度,全力冲刺“打造现代化镍铬材料新城”的建设目标。


    该项目坐落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新丰镇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年产251.25万吨铸坯的炼钢系统,同步配套板卷热轧、中板及钢卷退火酸洗、冷轧等全流程生产线,总投资达162.9亿元。瞄准技术突破与绿色转型,该项目产品定位高端,涵盖LNG船用因瓦合金、核电用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等关键材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条不锈钢柔性化冶炼轧制示范生产线,实现20%进口替代产品和50%高端产品的突破,有效破解高性能镍铬材料国产化高效制造“卡脖子”难题;规划100%使用绿电,通过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属性叠加智能化生产,聚力建造全球首个全绿电“零排放”镍铬材料智能制造工厂,有望成为全球极薄热轧材与零碳制造的双重标杆产线,赋能不锈钢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树立全国钢铁行业绿色转型标杆,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   


    首创柔性冶炼技术 打造镍铬生产典范


    针对项目产品规格和品质定位要求,中冶华天项目团队提出了独特的工艺设计方案,灵活选用“熔化炉+AOD炉”二步法及“熔化炉+AOD炉+VOD炉”三步法炼钢工艺冶炼不锈钢,首创多钢种高品质柔性冶炼技术,创新了镍铬新材料的绿色智能化短流程工艺。  


    通过综合分析因瓦合金、军工用钢、核电不锈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耐热不锈钢、镍基合金、双相不锈钢等钢种的成分和生产计划,基于冶炼模型经济化原料供应量和市场原料价格,依托智能算法建立了物料供应低成本高效率模型,实现多钢种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冶炼,成功打造低成本高效率镍铬材料生产典范。 


    首创柔性化板卷共生线 突破不锈钢制造瓶颈


    项目创新性融合厚板轧机、热卷(3668, -61.00, -1.64%)箱、宽带连续精轧机等设备,打造世界首创的极薄极宽板卷柔性化定制共生联合生产线,突破不锈钢制造的效能与规格限制,可同时生产(6~100)mm×(1200~3200)mm中厚板与(1.85~20)mm×(1200~2100)mm带钢,其中厚度1.85mm的带钢将成为全球最薄热轧材带,年产250万吨热轧钢卷与50万吨中厚板,实现市场主流产品全覆盖。 


    不仅如此,该产线还采用“传统层流冷却+在线超快冷热处理”双模切换技术,精准控制温度,减少离线退火工序,且钢卷与钢板冷却装置独立设置,兼顾效率与节水;集成了(1.85~20)mm×(1200~2100)mm极宽带钢连续式卷退火酸洗技术,突破传统张力控制范围极限,引领生产稳定性和定制低成本生产典范。

       

    首创全氧绿电零碳技术 践行零碳产业园承诺


    围绕“零碳工厂”,全过程融入环保指标,首次集成全氧燃耗、全绿电能源管控和零排放技术,构建“一图两中心”智能制造整体方案,推动钢铁行业从“高耗能”向“清洁生产”转型。


    在不锈钢生产中,该产线加热炉首次创新集成了全氧燃烧技术,成为国内首条应用该技术的热轧线,相比传统加热炉更节省燃料,可降低天然气能耗约8Nm³/t钢,且能够完全取消脱硝工艺设备,真正做到超低排放,同时提升产量20%;开发集成建设了50MW/200MWh储能系统,构建分布式光伏电站、全厂余热回收,结合嘉兴地区风电建设规划的电站全绿电能源智慧化管控系统,实现源(风电、光电)、储(大容量电池、电车储能、储热)、荷(热、冷、电负荷)间的有效协同,提高了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基于规模化镍铬材料产业园创新集成了短流程炼钢的碱性固体废物、含铬液、固体的消毒处理技术和嘉兴地区“超超低”大气排放浓度(4mg/Nm³)的经济化处理手段,引领新一代镍铬材料零碳、零排放产业园先进建设体系。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制造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冶华天将与振石集团继续携手共进,充分发挥振石集团的特色、优势与中冶华天钢铁主业雄厚综合实力,全力推进东方特钢项目,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全产业链纵深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高端不锈钢装备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中国钢铁行业在绿色智造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共同锻造经济韧性成长的“压舱石”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 文章关键词: 镍铬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