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7月2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对美稀土永磁体出口量飙升至352.8吨,较5月暴增660%,创2024年10月以来单月新高。这一戏剧性转折发生在中美6月达成稀土贸易协议后,标志着全球最大稀土储量和生产国中国正通过供应链杠杆重塑贸易谈判格局。
出口激增:政策松绑与供应链修复
此次出口反弹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政策调整。4月初中国将钕、镝等稀土元素纳入出口限制清单后,因许可证审批延迟,4-5月对美稀土磁体出口量骤降至53吨(同比下降82%),导致美国通用汽车、德国博世等企业被迫暂停部分生产线。6月中美协议明确“优先处理存量订单”,出口许可证发放效率提升至90%,积压的2000余吨订单在6月集中释放。
全球供应链压力得到缓解:
•汽车产业:特斯拉Cybertruck、福特F-150 Lightning等车型的永磁电机组件供应恢复,底特律三大车企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22天;
•风电领域: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的海上风机磁体组件到货率回升至85%,避免了2025年新增装机目标缺口(原预计缺额1.2GW);
•地缘影响:欧盟对中国稀土磁体的反制清单(涉及光伏逆变器、工业机器人)暂缓实施,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重启。
中美博弈:稀土牌的战略价值
中国稀土集团战略发展部负责人透露,此次出口激增是“精准调控”的结果:“我们优先保障签署长期采购协议的客户,但对美出口仍严格控制在配额的60%以内。”这种策略既缓解了国际压力,又为后续谈判保留筹码。
美国方面的应对则显被动:
本土替代受阻:MP Materials的芒廷帕斯稀土矿虽获国防部4亿美元注资,但其分离产能仅恢复至设计值的45%,磁材成品率不足60%;
回收经济性存疑:美国电子垃圾回收企业提出的“从旧手机提稀土”方案,实际成本高达380美元/公斤,是进口中国磁体的2.3倍;
政策博弈升级:参议院拟推动《关键矿产法案》,要求2027年前将中国稀土进口占比降至30%以下,但遭通用、特斯拉等企业联名反对。
产业暗流:技术封锁与市场重构
中国并未因出口回升放松技术管控:
•专利壁垒:日立金属持有的烧结钕铁硼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中科三环已联合21家中国企业提交“永磁材料制备新工艺”国际专利申请;
•标准主导: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稀土永磁体碳足迹核算方法》,试图将环保标准纳入国际贸易规则;
•新兴需求:人形机器人领域单台需消耗2-5kg钕铁硼磁体,特斯拉Optimus量产计划或带动2026年全球需求激增300%,中国企业已锁定90%的磁材预订单。
未来挑战:平衡管控与开放
尽管短期出口回升,但长期隐忧犹存:
•库存消耗:美国战略储备仅够维持9个月用量,若中国进一步收紧配额,2026年或现“断供”风险;
•技术代差:中国在稀土冶炼分离纯度(99.999%)和晶界扩散技术上领先欧美5-8年,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地缘风险:缅甸稀土进口量同比减少70%,叠加几内亚政局动荡,中国稀土进口多元化战略受阻。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文浩表示:“出口管制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手段,但我们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这场由稀土引发的博弈,正从简单的贸易争端升级为技术标准与供应链主导权的终极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