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风电产业链即将迎来量利齐升的关键拐点。随着国内外风电需求放量、价格企稳及成本优化,整机与核心零部件环节的盈利修复已箭在弦上,而海上与海外市场的爆发更是为行业注入长期增长动能。
风电产业复苏与有色金属协同共振
风电设备制造与有色金属的关联性远超市场普遍认知。以单台5MW陆上风电机组为例,其铜用量约为3-5吨,铝用量达8-10吨,而稀土永磁材料则是直驱发电机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
中信证券研报预测,2025年国内风电装机量将突破100GW,叠加海外市场64GW的新增装机预期,全球风电设备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海上风电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推升了金属材料的性能要求。例如,海缆需采用耐腐蚀的高纯度铜芯,海上塔筒对铝合金的轻量化需求显著增强,而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则对钛合金等高端材料的耐压性提出更高标准。
据行业测算,2025年全球海上风电带动的铜需求或达50万吨,较2024年增长20%以上,其中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的增量贡献尤为突出。
成本优化与技术迭代,催生高端材料渗透率提升
风电行业的成本压力正推动产业链向轻量化、高效率和长寿命方向升级,这为有色金属的高端应用创造了空间。
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例,直驱永磁风机凭借高效率、低维护成本的优势,在全球风电市场的渗透率已从2020年的30%提升至2024年的45%。
中国作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主导者,其钕铁硼永磁体的出口量在2024年同比增长18%,直接受益于欧美风电整机厂商的产能扩张。
与此同时,铝合金在塔筒、机舱罩等部件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相较于传统钢材,铝合金减重可达30%-40%,从而降低运输与安装成本。
国内某头部风电设备企业透露,其2025年新机型的铝用量占比计划从15%提升至25%,这一技术路径若规模化推广,或将带动全球风电用铝需求增长超百万吨。
产业链协同与绿色溢价,重塑金属行业竞争格局
风电产业的全球化布局正在重塑有色金属的供需关系。以铜为例,海外风电项目的本土化采购政策倒逼中国铜加工企业加速海外建厂。
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铜材出口量同比增长12%,其中风电专用铜排、海缆铜导体的出口占比首次突破30%。
另一方面,“绿电-金属”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国内多家电解铝企业通过直购海上风电绿电,将单吨铝的碳排放强度从13吨降至4吨以下,成功获得欧美客户的绿色溢价订单。
这种模式或将拓展至稀土、锂等战略资源领域,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从“成本竞争”转向“低碳竞争力”赛道。
风险与展望
尽管风电与有色金属的联动逻辑清晰,但短期仍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
一季度稀土价格受缅甸矿供应扰动上涨15%,导致部分风机厂商暂缓永磁电机扩产计划。
此外,欧盟对中国风电塔筒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也可能对铝材出口形成阶段性压制。
长期来看,全球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的需求共振,将持续支撑有色金属的结构性行情。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一是直接受益于风电放量的铜、稀土永磁、高端铝材龙头企业;二是布局海外产能、具备绿色认证优势的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