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大连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大连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 www.chemmade.com
  • 2025-05-13 10:09:37
  • 科技日报
  • 暮春时节,大连市旅顺口区,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厂房内,焊接弧光此起彼伏,智能机械臂精准舞动,员工们穿梭在生产线旁加紧装配——2000千瓦系列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产品正进行试验。


    数十公里外,大连理工大学实验室里,一场围绕氢能的研究传来喜讯——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刘家旭团队在负载型催化剂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成果,充分利用氢在催化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为高效负载型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新技术路径,现已转化为千吨级工业催化剂,应用于化工行业核心领域。


    这些生动画面是大连打造氢能生态的具象化场景。随着大连正式跻身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一条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到全产业链协同的创新路径逐渐显现,为全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大连样本”。


    破界:跨越理论与应用的鸿沟


    科研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策源地优势,几年间,新一代大功率高性能堆、电解水制氢、氢化工等技术在大连研发,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刘家旭介绍,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工业和环境清洁方面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催化作用机理与催化剂设计存在着长期挑战,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过程存在着明显“鸿沟”。


    为此,自2019年起,刘家旭团队进行反复实验和深入研究,并最终研制了世界首套双光束原位透射红外光谱,还在催化反应中发现了新机制。


    “这种新型氢化反应中心能显著提高氧化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克服了传统催化剂在效率和选择性方面的瓶颈。”刘家旭说。这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效负载型催化剂设计的新大门,为催化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技术路径。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氢能发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未来能源格局的变革。4月15日,国产首台直管结构70兆帕压缩氢气加气机检定装置验收发布,这一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是我国在氢能计量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聚变:营造全产业链协同的生态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变量”。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开发部新能源动力室主任吕婷婷说:“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2000千瓦系列化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是国内首台大功率钛基极板氢燃料电池调车机车。动力电池最大放电功率1800千瓦、可实现870千瓦大功率快速充电。”


    这款机车的研发填补了国内大功率钛基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装备中应用的空白,通过氢燃料混合动力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直接替代传统柴油机车,助力交通领域脱碳。


    从2020年启动“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到如今形成64家会员企业、年产值120亿元的产业集群,大连氢能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氢能源制造业创新中心挂牌;国创氢能、洺源科技、大检集团氢能检测中心等项目陆续投产;长兴岛氢基能源中心配套码头项目的万吨级绿色甲醇等液体化学品泊位、绿氨等液化烃泊位及配套公辅设施工程开工建设……


    大连利用自主创新能力强劲、产业链条完整、低成本氢气资源充裕、氢能产业示范应用推广场景丰富四大优势,以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为突破口,积极布局发展低碳新兴产业,打造未来新质生产力。


    从实验室的理论突破,到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再到全产业链的协同聚变,大连市正以创新为引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氢能产业高地。


  • 文章关键词: 氢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