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智利锂产业国有化 锂资源开发格局迎来重大转折
智利锂产业国有化 锂资源开发格局迎来重大转折
  • www.chemmade.com
  • 2025-05-09 10:05:45
  • 矿权资源网
  • 5月7日,中国新能源巨头比亚迪与金属巨头青山控股相继宣布退出智利锂加工厂项目,标志着全球锂资源开发格局迎来重大转折。比亚迪向智利国家资产部提交退出申请,青山控股则通知智利发展机构Corfo放弃建厂计划。这一动向不仅暴露了智利锂产业国有化政策对外资的冲击,更折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在地缘政治与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下的深刻调整。


    智利锂业国有化:外资门槛陡升,中企项目遇阻


    作为全球锂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国家,智利正加速推进锂产业国有化进程。2023年4月,智利总统博里奇发布《国家锂矿战略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国家将主导锂资源开发全周期,并成立国有锂业公司。根据政策,外资企业需通过公私合营模式参与,且国有方必须在战略项目中占据控股地位。这一政策直接抬高了外资运营门槛。


    比亚迪原计划投资2.9亿美元建设年产5万吨锂正极材料工厂,但因智利政府“选址拖延”多次推迟投产;青山控股则计划投资2.33亿美元建设12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其阿根廷锂矿项目此前已转售法国企业。智利方面要求外企竞拍配额并捆绑建厂条件,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全球锂价波动加剧,中企转向多元布局


    退出智利项目的背后,是全球锂价剧烈波动下的风险考量。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一度暴跌65%,随后反弹至31.4万元/吨,但下半年供需趋松预期使价格承压。分析指出,智利项目的不确定性叠加锂价波动,促使中企重新评估海外投资风险。


    比亚迪的撤离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全球锂资源民族主义抬头,墨西哥、塞尔维亚等国相继收紧锂矿开采政策,倒逼中企调整战略。青山控股已将部分南美锂资产转售,比亚迪则可能转向阿根廷、津巴布韦等政策更稳定的区域。


    新能源产业链重构:地缘政治与资源安全博弈


    中企撤离智利,暴露了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脆弱性。锂作为“白色石油”,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料,其供应安全直接关乎能源转型进程。当前,全球锂资源集中度极高,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三国控制了超70%的产量,而中国锂资源进口依赖度达70%。


    智利政策转向加剧了资源民族主义与产业安全的矛盾。一方面,智利试图通过国有化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正通过多元化布局破局。除加速国内锂资源开发外,中企还加大对非洲、东南亚等地的投资,并推动钠离子电池等替代技术研发。


    未来展望:供应链韧性成竞争关键


    全球锂业格局正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中企撤离智利后,全球锂资源开发或呈现三大趋势:


    1、区域化合作加深:中企可能加强与阿根廷、玻利维亚等“锂三角”国家合作,通过技术换资源模式保障供应;


    2、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单纯原料采购向电池回收、盐湖提锂等领域延伸,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3、技术创新突破: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前沿技术商业化,可能降低对传统锂资源的依赖。


    总结,在这场锂业变局警示全球:在新能源革命与地缘政治交织的当下,资源安全已与产业竞争力深度绑定。如何平衡开放合作与战略自主,将成为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