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铜市下游需求良好仍将为铜价带来支撑
铜市下游需求良好仍将为铜价带来支撑
  • www.chemmade.com
  • 2024-11-26 09:56:18
  • 广金期货
  • 9月30日,沪铜主力合约创下了下半年的高点79460元/吨。11月6日,铜价再次上冲9月的高点,但未能突破,最终展开回调。截至11月25日下午收盘,沪铜主力合约收于74160元/吨,较9月30日高点下跌6.67%。究其原因,主要是近期美元走强和美债收益率走高。展望后市,我们认为,铜市下游需求良好仍将为铜价带来支撑。


    前三季度全球铜精矿和精炼铜产量实现增长


    2024年前9个月,世界铜矿产量增长了约1.8%。全球矿山产量受益于智利、印度尼西亚和美国从2023年产量受限的复苏,以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矿山项目产能提升带来的额外产量。智利产量增长了3%,主要得益于Escondida和Collahuasi矿山产量的提高以及Quebrada Blanca(QB2)产量的增加。刚果民主共和国产量增长了约10%,主要是金桑福产量增加、Tenke和KamoaKakula矿山扩建,以及其他较小矿山的新增产能。秘鲁铜矿产量下降了0.6%,主要矿山的产量降低。印尼产量增长24%。美国产量下降6%。由于科布雷铜矿于2023年11月停产,目前巴拿马没有产量。据SMM统计,三季度全球十五大矿企铜产量为311.6万吨,环比增长3.0%,同比减少0.6%。


    2024年前9个月,世界精炼铜产量增长了约4.1%,主要是中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产能扩大带来的。由于新建和扩建的电积厂持续增加,刚果民主共和国精炼铜产量增长13%。智利精炼铜总产量下降7.2%。日本精炼铜产量增长3.3%。美国产量估计增长1%。受2023年6月瑞典Ronnskar炼厂关闭影响,欧盟冶炼产量下降约1.5%。初步数据显示,全球二次精炼产量(来自废料)增长4%,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强劲增长。


    11月国内铜产量或下降


    年初,由于全球矿山释放铜矿产量指导量下调的消息,TC跌至历史低位,国内冶炼企业散单冶炼陷入亏损状态,冶炼积极性受到打压。


    2024年10月,中国进口铜精矿及铜矿砂231.4万吨,环比减少5.01%,同比上升0.35%。进口环比下降主要是受智利输送量环比下降的拖累,同比上升主要是由于秘鲁供应量环比大增,部分抵消智利输送量下降的影响。


    为了克服低TC的负面影响,国内冶炼企业增加废铜进口量,代替铜精矿作为原料,以生产精炼铜。2024年10月,中国废铜进口量为18.31万吨,环比增长14.23%,同比增长17.88%。美国是第一大供应国,当月从美国进口废铜3.53万吨,环比增长11.23%,同比增长23.85%。11月以来,国内散单铜冶炼亏损在470~2600元/吨,长单铜冶炼盈利200~800元/吨。由于11月国内冶炼企业检修影响的产量较10月进一步增加,预计11月国内冶炼企业阴极铜产量有所下降。


    中国铜需求表现偏强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精炼铜表观使用量增长了约2.5%。中国表观需求增长了约3%。欧盟、日本和美国的需求疲软被一些亚洲、北非国家的增长所抵消。


    10月以来,我国电线电缆出口量大幅增长。11月以来,国内铜线缆企业景气持续,开工率实现连续四周增长,达到90.3%。受部分海外客户备货提前、订单前置的影响,10月铜管出口31054吨,环比增长12.1%,同比增长27.7%;10月家用空调出口658万台,同比增长54.3%。国补政策和“双11”共同影响下,10月国内空调内销出货628.9万台,同比增长24.1%。最终,10月家用空调生产1405.7万台,同比增长48.0%,环比增长15%。奥维云网最新排产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月家用空调排产1314万台,环比增长27%,同比增长33.6%。


    国内库存下降


    库存方面,11月22日,COMEX铜库存和LME铜库存与月初对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上期所铜库存从11月初的15.32万吨下降至11月22日的12.02万吨,降幅达到21.5%。SMM数据显示,截至11月21日,全国主流地区铜库存为16.13万吨,连续五周下降,但下降速度放缓。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11月国内冶炼企业检修将从供给端提振铜价,国内空调行业、电力行业及新能源汽车行业保持良好的用铜需求,也对铜价构成正面影响,预计铜价走势震荡偏强。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铜市、铜价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